文│楊光毅
這一期,我們把“生態”當成了惟一主題。
顯然,“生態”絕非僅僅自然,還有“經濟生態”“人文生態”等諸多不可或缺的元素。
難于窮盡,用一些尚未呈現的小故事,為“生態”主題補缺。
一組雪花飄落的照片,在李章平的朋友圈擴散。
最近,李章平的微信,總喜歡曬家鄉的山山水水,還有家鄉人的日子。
他的家在秦巴山區,那個稱為“中國生態氣候明珠”的地方。
與李章平家鄉毗鄰的巫溪,余明芳在差不多相同的時段,做著跟李章平幾乎同樣的事。
家鄉情結自是原因之一。更關鍵的要件是,那些被他們在微信里反復曬的山水,是多年呵護的結果。良好的自然生態,給予了他們“曬”的沖動和“曬”的可能。
逢周末,習慣漫無目的到處走走看看的朋友,閑逛到了北部新區。
他喜歡這樣的行走。
埋入記憶廢墟的景象,無端冒出來。從單純的廠房到寫字樓入駐,再到商住小區融入,這里早已不是僅有產業空轉的物理空間。
就像他在另一個小城遭遇的細節,從公共衛生間的窗戶望出去,入眼即是一幅無需修飾的圖畫,廠房與小區與城市公園,同一個角度入畫。
這是他喜歡的經濟生態。
在這個城市里,喜歡行走的遠不止一個人、一群人 。
一個完整積淀了城市文脈的傳統街區,正在打造。包括白象街。
一群背著相機的城市行者,正在實施他們的“城市影像留存計劃”,用一種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和手段,寄望永久留存多年積淀的城市文脈。
留存對象,也包括正在打造的傳統街區。
但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這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并未采取“犧牲”傳統的模式。從官方到民間,都在努力讓另一種“生態”——人文生態,跟自然生態、經濟生態一樣,在融合與和諧中,同步向前。
謹此敘述,以這些小故事,為本期“生態”主題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