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蘇州215104)
近年來,國家人社部要求大型企業集團和技工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院校基礎作用,面向全社會勞動者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實訓等公共服務,2009年又開展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相關工作。緊接著是省、市、區縣等各級都逐步開展起來,在實踐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蘇州非遺技能大師工作室正是在此外部環境下也逐步開展相應工作。以非遺技能專業特色,結合本地高職校專業設置,在高職校建設非遺技能大師工作室是非遺技能傳承的一條有效途徑。本文以蘇扇在蘇州旅游與財經高職校中的“如意”檀香扇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例,探索高職校建設非遺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運作模式,以便積累經驗,有助于推廣或普及此類工作室做出一定的實踐與理論的參照。
蘇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是非遺項目“制扇技藝”的傳承責任單位,是“中華老字號”的著名品牌。公司生產的如意牌檀香扇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銀、輕工部優秀出口產品金獎、首屆輕工業博覽會金獎、2004年榮獲蘇州市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和成績。它是國內最負盛名的扇類產品生產企業。旗下網羅了眾多蘇扇制扇名家,如國家級傳承人蘇扇大師邢偉中、省級傳承人陳琴等均來自如意檀香扇廠。拉花、燙花、雕花、繪花燈絕活技藝在該單位人才濟濟,在20世紀的80、90年代創出蘇州市創匯的神話。雖時至今日檀香扇由盛而衰,但其單位任然是蘇扇技藝的領航員。“如意”檀香扇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命名是以非遺傳承責任單位的品牌來冠名的。其用意在于一是凸顯“如意”這百年老字號的品牌優勢;二是凸顯如意檀香扇廠眾多高超技能大師的匯集平臺;三是凸顯高職校“校企合作”辦學理念的經典范例;四是樹立行業標桿,擴大蘇扇社會影響。
本工作室場地位于蘇州旅游財經高職校文旅樓的4樓,共占地有600多平米的專用場地,主要分為三個功能區,一是技能大師工作室辦公區(兼展示區)。二是研發中心操作區,包括手工勞作區和器械電腦微雕制作區兩個部分。三是學生(學員)微機實訓室,擁有40臺高配高性能的機房教室。作為校企合作,蘇州“中華老字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意”檀香扇廠為本工作室無償提供了眾多的生產資料、生產工具,蘇扇作品,展示柜,宣傳kt版20板等。同時該企業作為蘇扇項目傳承責任單位,同時成為了蘇扇傳承教學的企業實踐實訓的校外基地。
由于本工作室是由“如意”檀香扇廠的百年老字號來冠名的。本工作室人員建立其三個團隊,一是大師團隊,二是學員團隊,三是研發團隊。大師團隊包括蘇扇的國家級傳承人、行業專家、拉花技師等構成。學員團隊眾多,包括高職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以及五年制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研發團隊是從學員團隊中選拔出來的優秀學員。大師團隊的組成充分考慮了檀香扇技藝的特點。例如陳琴女士在燙花上技藝爐火純青,孫耀文先生在蘇扇新品創意上獨樹一幟,而拉花工藝一般得3-5年的功夫才能練就一手好手藝。由眾多大師組成的團隊帶領,具有極大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每位大師都是某技能技術環節的行業先鋒,保證了非遺技藝的高水平;二是大師團隊人員在本工作室的時間適當機動和可以靈活調配,能保證高職校非遺蘇扇課程的正常開展。三是大師團隊成員都來自于如意檀香扇廠,對“如意”品牌的大師工作室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四是如意檀香扇廠具有眾多珍貴資源,通過此工作室平臺可為院校的傳承教學所共享,這對蘇扇的普及推廣具有積極作用。
本工作室以高職課改為前提,各大師團隊與教師團隊對高職課改有共同認識和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無不體現出現代教育對職業教學中的人才培養的重視。高職課改的人才培養從技術型人才到技能型人才的模式轉變。項目化教學設計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尤其在高職課程教學中更為重要。蘇扇藝術的課程落實,主要采用單元化課程設計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把蘇扇藝術課程在藝術專業的各個有關課程中進行了教學目標、教學課時、教學計劃、教學教案、教學反思的各個環節認真落實。課程的單元化研究性學習要求有嚴格的教學設計,重點難點,不同課程嵌入的時間長短根據本課程的總體要求來進行設計。蘇扇是蘇作工藝的典型代表,是吳文化的一個突出代表,在本地高職校開展蘇扇課程,更加彰顯了地方文化的特色。教學形式較其他課程的教學具有非遺的特色,呈現多樣性。例如:教授式、研討式、講座式、觀摩式、體驗式等等。利用校企合作平臺,“請進來,走出去”的活動,工作室大師進入課堂講學授課;學生到企業實地工廠體驗,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工作室集合校企資源,在蘇扇傳承基地實踐教學的基礎上,編寫了《蘇州檀香扇》校本教材。本教材是為了適應高職教改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套全新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理實一體化”的教材要求,緊扣當時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實際的而編寫的教材。此校本教材重點在于闡述了蘇扇歷史沿革、結構特征與制作工藝、檀香扇的“四花”藝術:拉花、燙花、繪花、雕花、;檀香扇與藝術設計等理論層面上的知識性介紹為主。為更好培養高職校人才,工作室在分析原有理論教材之后,根據教學實戰要求,編寫校本教材《檀香扇實訓手冊》,更加傾向于實踐實訓,尤其是在技能手工實訓上例如拉花、燙花技藝方面,保持了非遺蘇扇的原生態的文化脈絡。理實一體化的教材建設為蘇扇的有效傳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通過在高職校建設的“如意”檀香扇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運作實踐,分析和研究工作室的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成果等方面進行總結,有助于鼓勵和促進蘇州其他非遺項目的工作室的工作開展,尤其是對保護傳承非遺方面有著積極的社會影響。以工作室為平臺發揮非遺傳承人或責任單位的作用,為非遺弘揚做出努力。
[1]嚴璇,唐林偉.“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18).
[2]李國君,梁歡.大師工作室打造技能人才的夢工廠[J].人事天地,2013(11).
[3]孫興偉.姑蘇大師群落成長記[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4(5).
[4]魯儲生.技師學院項目引領式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模式初探[J].職業,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