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紅
(西安工業大學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2)
進入新世紀,經濟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面對嚴峻挑戰,高等教育目標及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是黨和國家對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創新精神,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也是評價地方高校是否滿足社會需要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師培訓計劃:“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各類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1],再次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大學物理是理工科各專業的一門重要必修基礎課,其內容和思想對后繼課程的學習和科學素質的培養都具有深遠而持久影響。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滲透創新思想,培養創新能力,促進終身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樹立創新理念,改革大學物理教學模式,成為近年研究熱點。心理學家馬斯洛[2],把人的創造能力分兩種。一種是狹義的創造能力。是指能夠提供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活動。如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杰出人物所具有的創造能力。另一種是廣義的創造能力,是指在成長中自我發展實現的創造力,這種實現對他人或社會來講未必是新的,但對其本人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如學生以自己“前所未有”的方式解決問題,盡管在別人或社會看來不是新的,然而對他們自己來說卻是創造潛能的發掘。我們大學物理教學中所要培養的就是對這種創造潛力的開發。
教學仍然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渠道。在傳統的課程功能中,課程似乎只是傳遞知識的載體和工具,是師生接受知識的媒介,這種課程觀在構成上排斥了師生活動方式,導致了課程創新價值被嚴重忽視了。大學物理課程的創新價值是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教師只有認識到這種價值就會發揮它的功能,忽視了這種價值,就會抑制這種功能的發揮。教師要樹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課程觀。教師只有充分認識自己的主導作用,才能自覺地進行創造性的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將教師的引導、幫助、促進等主導作用充分發揮,認真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物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使其盡可能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盡量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新情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系,盡可能創造條件組織合作討論,不時提出恰當的問題引起思考和爭論,并設法將討論引向深入,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規律、糾正錯誤和偏差,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全面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能力。
研究表明: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2]。自我效能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和評價。自我效能理論研究認為,學生在物理學科學習中建立起來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產生正遷移,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研究表明,一個有創造力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有創造力。哪些對自己的創造力深信不疑的人,往往是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他們在創意萌芽階段,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反復思考自己擁有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使創意產生。相反,自我效能低的人將會抑制自己創新能力的發展,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沒有創造力,這樣將會限制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導致他們的創造力退化。具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是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創新人才即要具有創造的能力也要具有創造的動力,它們互為基礎、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開。兩相比較,創造的動力更為重要。因為有了強大的動力,沒有能力可以獲得能力,有了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力。但是,如果沒有動力就難以獲得能力,即使原有的能力也很難得到應有的發揮。因此,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培養創新人才值得研究的問題。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是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備素質,是學生進行創新的動力。
大學物理教學是通過物理學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掌握,結合學科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提高創新能力的過程。大學物理的培養對象是大學生,首先應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恰當定位。學生的創造才能主要指他們能夠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智能去探索、發現和掌握未知曉的知識的能力。大學物理教材是教學的憑借和載體,充分挖掘教材的創造因素,并把它與物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整合,設計新的基于建立物理規律發現過程的探索式教學模式。隨著現代技術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急速增長要求人們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學生具有學會學習的能力,因此方法教育比結論教育更重要。物理學發展中,物理學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科學方法,教學中注重學生掌握這些方法,這樣,為學生未來發展更高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掌握大學物理知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
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創造思維活動中,發散式思維起主導作用。發散思維是一種不依賴常規尋找變異的思維,發散式思維具有靈活性、獨特性和流暢性。靈活性能突破習慣思維的限制,使人產生新的構想,提出新的方法;獨特性能使思維產生新的成分,對問題提出獨特的見解;流暢性能使人的思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較多的聯想。當然,培養發散式思維,也不能忽視聚合式思維。研究表明[3]: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可以從教學過程獲得增進。創造思維訓練是物理教學的客觀存在,不是游離于物理教學之外的東西,在育人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挖掘這些因素,找到了這些因素后,要把物理學與創新思維的發展有機結合,要研究物理教學內容與創新思維的相互聯系。物理學科本身獨特的知識結構,不僅反映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內在聯系,而且反映知識的生產者在探索、創造知識過程中,其創新思維的過程及其研究的方法。美國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指出:“中國學物理的方法是演繹法,先有許多定理,然后進行推演,美國對物理的了解是從現象出發,倒過來的,物理定理是從現象歸納出來的,是歸納法。演繹法是對付考試用的辦法,歸納法是做學問的辦法[4]。”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了解事物發展的科學過程,要認識客觀事物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追求開放的多種解釋,鼓勵發散思維,積極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才能培養出具有高水平創新人才。
總之,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樹立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觀念,教學不僅要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發展以創新思維為核心的創新能力。要強化培養創新人才意識,深化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
[1]張力.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3-89.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1-174.
[3]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16-23.
[4]伍勇.理論物理教學方法探索[J].教育研究,1998,1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