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耀慶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IT業是我國優先發展的重點行業,對國內外人才的需求量較大,IT類人才的短缺問題也將會越來越凸顯。為此,有超8成高職院校為了迎合市場開設了計算機類專業,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方面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
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IT業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又難以找到企業滿意的求職者;另一方面,是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應屆畢業生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畢業生的就業心態準備不足,知識結構和身心素質達不到企業的用人要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樣性的,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學生因素。而學生因素的問題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三點:
(1)生涯認知不足,就業方向迷惘。學生不知道專業所學知識對未來就業有何幫助,既不了解外界職場情況,也不清楚自身的就業方向在哪里,以至于沒有學習動力。
(2)就業熱情不高,不及時轉換角色。大學生對自身的要求也不高,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缺乏就業意識,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國家政策和父母走關系上了,不能在學生與職場人的身份上及時轉換,遲遲不愿就業。
(3)知識儲備不夠,專業對口率低。一方面,是部分課程設置未了解到市場的真正所需,學生難以真正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未能達到企業單位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是學生對專業學習不感興趣,存在厭學、棄學現象,以文化活動鍛煉其他能力來取代專業學習的知識積累,另謀發展出路。
因此,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學生順利適應社會競爭的關鍵。那么對于如何培養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有以下幾點對策:
新生在入學期間普遍對所選專業了解不深,就業方向不清晰,尤其普高生和專業被調劑生。學生在對專業不了解的前提下學習專業知識,往往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新生入學后的專業教育尤為重要。有效的專業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背景、課程設置、師資情況、特色教學、學習方法等,幫助學生充分認識所學專業特點和就業前景,讓學生明白“本專業學什么”、“本專業怎么學”、“本專業朝哪方面就業”等關鍵問題,從而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樹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專業學習中。那么,開展入學專業教育中要注意以下三點:(1)加強師生互動性。在與新生進行專業教育中,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及時獲取新生的反饋信息,切實解決新生所關注的問題;(2)注重朋輩教育。通過組建學長團,邀請校友導師,以優秀學長學姐的親身體驗,與新生分享學習經歷或就業歷程,為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指導;(3)傳遞職場信息。邀請企業人作為業界導師,為新生介紹當前該專業的職場情況以及專業行業的前沿信息,為新生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
除了入學專業教育外,貫穿大學三年的就業指導課也能起到對學生就業的喚醒、指引的作用。就業指導課的課程目標要保持一致性,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內容具有針對性、落地性、權威性。最終使學生做到對生涯規劃及生涯決策能力的培養;對自我狀況的了解及個人價值觀的澄清;對自身潛能的開發;對生活的方式、價值的重視;對外界變遷的應對。
求職服務既要有針對性,也要有普及性。針對職業規劃不清晰的學生,可使用概念卡、生涯卡、職業卡、Super彩虹圖、Life line生命曲線等輔助職業生涯規劃的工具進行就業指導,根據其相關職業的發展路徑,幫助學生充分做好職業規劃,以此提升就業服務的有效性。
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相關工作集中的職業、行業、地區特點,優化就業管理服務,服務要覆蓋所有專業學生。開展工作中,有做到以下四點:(1)就業管理措施。開展實習動員大會及應屆畢業生就業動員大會,做好就業追蹤工作;(2)就業信息發布。通過QQ群、飛信、微博、微信、網站等媒體渠道發布有效的就業信息;(3)就業市場開拓。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建立實習基地,有針對性地邀請相關企業人到校園辦宣講會、邀請企業開展專場招聘會;(4)學生就業輔導。加強職業咨詢和心理輔導,開展校友分享、交流活動,模擬面試活動以及職業技能大賽。
專業的核心課程培養水平直接影響著畢業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增值,從而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通過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對筆者所在學校進行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發現,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畢業生在近年來的就業質量較低。其中就業現狀滿意度有所下降,工作與專業相關度連續三屆較低,且畢業生選擇專業無關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達不到專業相關工作的要求”。由此可見,課程培養是提升畢業生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畢業生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直接關系到就業的質量。
筆者所在學校的軟件技術專業在教學模式改革方面進入了深水區,率先打破傳統辦學模式,實施了以“教學企業”為主基地、以真實項目為載體、實施異步教學組織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按照大一自然班、大二崗位班、大三項目班成功實施,并實施和完善了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形成了專業基礎、專業崗位核心課程群、專業綜合實踐課程三大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企業真實項目適用于課堂教學,以項目驅動教學,學生按照企業化進行管理,使學生在大一階段打好基礎后,從大二開始根據學生興趣和發展方向自主選擇崗位方向,例如UI界面設計師崗位班、JAVA軟件工程師崗位班等,最后在大三階段根據企業真實項目組建團隊,參與項目實戰,非常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該專業的學生在2014年自主研發20余款手機軟件產品,其中的“小蘋果”、“史上最的坑爹游戲”等移動應用產品曾居AppStore中國區下載量排行榜前10名,引起社會媒體和兄弟高校廣泛關注。參與手游開發的學生在畢業后自主創業,成立了愛游唯工作室,憑借《史上最強的大腦》、《心探》、《只此一關》三款出色的手機游戲,在2014年的廣東最具創新力創業企業——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廣東賽區暨廣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斬獲創業組一等獎和10萬元的高額獎勵。
由此可見,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中,只有通過與企業的共同辦學,將市場需求與教學充分結合,才能使學校培養的學生一畢業甚至在校就能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
學生參與技能競賽、社團活動也是提升基本工作能力的另一個重要途徑。要通過技能競賽及社團活動這個載體,將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增強專業教育以及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和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使而成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那么,在開展技能競賽和文化活動中,要注重“三個結合”。一是校內專業教研室與校外企業的結合。校企緊密合作,既使技能競賽項目具有較高的真實性,也有利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相互對接,有利于學生從學生生涯向職業生涯的轉變。二是課堂教學與課外社團活動的結合。活動項目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以課外社團活動(講座和社會實踐)為補充,拓展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三是校內技能競賽與校外重大賽事相結合。把校內技能競賽作為校外重大賽事的選拔賽,為學生參加全國比賽選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學生參與比賽才可能獲獎層次多,人數多,得到的技能水平鍛煉才會更有效。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2014年計算機專業學生在省級以上比賽中獲獎35項,其中一項為國際比賽。筆者所在學校計算機學院的一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2013屆畢業生在畢業后成功獲選為“微軟最有價值專家(MVP)”。他在校期間便是曾作為學校代表隊成員之一參加2013年全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廣東省選拔賽獲得省一等獎,在微軟校園之星大賽中獲得過全國亞軍。
[1]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4)[Z].2014.
[2]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2014年大學生就業報告[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