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進虎
(海原縣賈塘中學,寧夏 海原 755200)
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接受、獲取信息的過程,為了能讓學生更直觀、更全面地獲取知識,充分發揮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皮亞杰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來容易做,而且減少疲勞?!痹谡n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這必然激活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但是,數學研究的對象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是現實的抽象,許多內容對初中生來說都較為抽象,難以理解和掌握。在這種理論性偏強的科目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并不大,并且不是自發產生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需要教師去引導、激發。交互性是多媒體計算機的顯著特點,這種交互方式對于數學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而形成學習動機。在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學的內容的深淺,來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初中數學復習課或習題課,特別適合人機交互的學習環境,因為初中數學教師完全有能力制作這類課件,知識復習,精選例題講解,到鞏固練習作業,每一教學環節都可以設置成不同的層次,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當然還有機會進入高一層次。這種交互性所提供多種主動參與活動的機會,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
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實驗、探究、發現、數學應用交流將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這是在傳統的數學學習中較難實現的。尤其是功能強大的數學軟件平臺的出現,(如《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幾何畫板》、《圖形計算器》等軟件),使我們可以借助于這些數學軟件進行研究,探索型學習,不僅可以解決問題,還可以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創新問題,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活動形式——數學實驗,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革性突破。以地面裝修中的數學問題學習為例,過去由于沒有信息技術手段,呈現方式上通常采用老師講、學生聯想的方法,學生思維空間非常有限,課堂氣氛單調而沉悶,信息技術介入后,上述問題迎刃而解,怎樣才能使學生能直觀地感知和認識這個主要問題,我們采用了在網絡教室中,一人一機、合作拼圖、探索發現的方式。課前,分小組合作研討“采用一種正多邊形來鋪地面,哪些能鋪滿”的理由,并將小組總結出來的結論以課件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安排、組織下,將各種各樣的正多邊形進行嘗試拼圖,合作探索,最后取得結論。整個探究過程體現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和較強的動手能力。課堂上通過展示學生作品,得出用一種正多邊形來鋪地面,能鋪滿的理由,繼而上升到“用兩種正多邊形的組合來鋪地面,哪些能鋪滿”的探索,學生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到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歡樂,發展了應用意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頻率分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60名女學生身高”數據中,尋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數據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布表,畫頻率分布直方圖,既繁瑣又費時。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潔明了,把60個數據輸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中的頻數,一目了然,用Excel還能方便地繪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布直方圖。若教師重點講透步驟、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過程交給計算機處理,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現代教學技術進課堂,強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的數學教學,許多教師在努力嘗試,多種軟件被應用于公開課、研究課,甚至于家常課,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作用??墒?,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盡管這些現代化技術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但它們仍然只是老師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武器。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比如“鑲嵌”一節,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發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復制、粘貼、組合,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總之,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習不能簡單地停留于應用教學,而是高層次整合,但整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們前面的道路艱難而曲折,計算機技術又在不斷發展,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探索,相信持之以恒,大膽把計算機當成輔助工具用于教學實踐中,數學學科必會與信息技術實現更好的融合,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1]趙成增.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整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0,6.
[2]李煥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科教文匯,2006,1.
[3]周全.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