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冰
(樁西采油廠,山東 東營 257237)
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利潤財富的最大化,而規避和控制風險則是企業實現利潤財富最大化的重要方面。很多企業發展迅速,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忽視掉“法律風險防范”這個問題,因此接踵暴露出長期潛伏的一些隱患問題。這些問題引發了各種嚴峻危機,從而導致企業頹勢難挽,宣告破產。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管理就是風險管理。法律風險管理作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眾多企業的重視。法律風險防范問題也已成為企業運營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所謂法律風險管理,是指企業在一定目標的指引下,有組織、有制度,各部門配合實施,對企業所有經營活動和程序中所存在的法律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分析,然后進行控制的全過程,從而保證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通過統一分析企業內外的所有風險,制定管理策略來處理這些風險,從而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在西方發達國家,各企業中均設有風險管理機構,專門負責風險的分析和處理工作,風險管理已成為企業中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經濟管理部門,通過他們的工作識別風險,為企業最高領導層提供決策依據。
而法律風險管理則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是最基本的風險防范點。企業法律風險可能發生在企業運營的所有領域和環節,其他風險超過一定限度也必然會引發法律風險。因此,法律風險管理是風險管理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是一種全面管理,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同時,由于法律風險具有可預見性,因此法律風險管理比其他風險管理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是一個善于處理法律風險的企業,一個聰明的企業家,一定是一個善于運用法律的企業家。”企業經營運行的目的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這個活動中必將伴隨著風險,風險與利潤是成正比的。對于成功的經營者來說,即要獲得利潤,又要規避風險是其最終目的。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風險防范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公司治理”成為熱門話題的今天,良好的法律風險管理本身就可以增強企業外部利害關系人如作為債權人的銀行對企業管理的信心,有利于企業融資。良好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的存在表明了企業良好的治理結構,可以吸引更多的戰略投資者,支持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債權人及股東,還有消費者、供應商等,良好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可以為企業贏得公眾信任,有利于企業發展。
以美國次貸危機為標志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宣告了一個風險時代的到來,媒體上關于企業法律風險的報道也隨之增多。
2008年,一份由國際知名律師事務所Lovells編寫的“中國100強企業法律風險環境排名分析報告”中指出:法律風險最高的企業分別是聯想、TCL、海爾。根據該報告,中國100強面臨的法律風險不僅相對較高,而且跨度很大。與此對應的是:中國企業對預防法律風險的投入嚴重不足,中國企業法律事務費用只花費應支出費用的5%,企業法律顧問的數量也遠遠低于直接平均水平。美國企業支出的平均法律風險費用占企業總收入的1%,與分值相對應,中國企業應該投入0.5%,但實際投入只有0.02%,美國企業投入的是中國的50倍。這意味著大多數中國企業的法律風險防御能力很弱,因法律風險而遭受損失的風險更高。
企業進行法律風險管理,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法律服務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必將取代傳統法律顧問制度,成為中國企業必備的“戰略防御武器”,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做大做強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在建立法律風險防范管理體系方面已經形成了“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濟”的統一認識,關鍵在于企業通過建立怎樣的管理機制進行操作,達到控制法律風險的目標。基于此,法律風險防范管理體系的建立,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我國企業法務部門的工作重點往往是為企業提供交易和訴訟支持,無異于外聘律師事務所,缺乏戰略管理職能,這不利于企業發展。建立和完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是建立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進行企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管理的需要,也是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得以切實貫徹實施的重要制度保障。企業法律顧問應主導和推動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建設,參與管理預防性法律工作和相關合規事務如公司治理法規方面的合規事務以及企業行為規范等,提高企業法律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各個生產經營環節嵌入法律管理,防范企業法律風險。
建立法律風險的防范機制要注意增強法律風險控制的主動性、前瞻性、計劃性和時效性,通過風險分析評估、風險控制管理、風險監控更新三個主要階段進行法律風險防范。
3.2.1 風險分析評估
這是法律風險控制的第一階段,風險分析評估的結果將直接決定法律風險的控制對象是否適當,控制手段是否適應。分析評估的范圍主要包括企業所在行業整體法律風險評價、企業外部法律環境的研究、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流程的調查以及企業具體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具體法律風險分析。其中,重點內容是具體法律風險分析,包括對企業現有法律風險進行識別、歸類、評分和分級排序。
3.2.2 風險控制管理
在第一階段風險分析評估的基礎上制定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戰略,它是企業處理法律風險的總體指導政策,包括風險控制原則和企業可承受度。按照風險管理戰略的原則對第一階段進行風險分級調整,進一步確定各類風險的預警機制,風險的化解措施和風險的補救方案,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降低、轉移和消滅風險,實現風險的事前防范、事中化解和事后補救。
3.2.3 風險監控更新
進行風險監控更新是法律風險控制的必要階段,有助于保證機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對于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兩個階段的設計和效果,企業應定期對前兩階段的實施過程和結果進行監督、評價并對其進行更新。
企業對重大經營決策應提前進行合法性和法律可行性研究,建立重大決策法律論證制度,使法律顧問參與企業重大投資決策和經營決策的全過程,保證企業重大舉措的風險控制。企業法律風險來源于經常性的經營管理活動,因此不僅要對重點項目進行風險防范,還要從整體上控制法律風險,從關鍵環節入手,點面結合,全程監控,將所有的經營管理行為都納入法律風險控制體系管理,使企業對外合同交易、市場拓展、勞動管理、財務管理等經營管理活動都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通過積極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管理活動,進行全程跟蹤、全面管理、重點監控,使法律風險控制在更廣范圍內、更高層次上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企業存在的目的在于利益最大化,規避和控制風險則是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面。因為,只有企業在風險和收益這對永恒矛盾中做到平衡與有效組合才會使自己的目標最終成為現實。企業法律風險作為控制企業風險的總樞紐,理應成為企業發展中必須重視并加以解決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