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春
(寧夏公路管理局銀川分局,寧夏 銀川 750001)
在選取公路項目計量范圍時,應根據以下原則確定計量的具體范圍:(1)根據評價目的確定計量范圍。公路項目產生的效益是廣泛的,對其評價應根據評價的目的確定效益的計量內容。不同的評價目的,選擇不同的項目經濟效益內容進行計量。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使評價過程、結果更科學。(2)抓住根本效益及量大的效益。公路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有效滿足人或物位移的需要,滿足社會位移的需要而帶來的效益應為公路項目的根本效益。分析公路項目對經濟的影響效益,必須抓住項目帶來的基礎的、重要的效益。對用戶來講,需求因素揭示了運輸的真正價值,因此確定公路項目經濟效益應從運輸需求角度出發(fā)。現時公路項目經濟效益計量,只考慮了項目節(jié)約形成的效益,而對運輸量增加形成的效益沒有進行計量,核算中沒有抓住項目的根本效益。(3)簡化合并的原則。公路項目經濟效益是廣泛的,幾乎不可能對其進行不遺余漏的核算。對一些效益不明顯的可以舍棄,對有些效益可以進行合并簡化。
目前對公路項目經濟效益的評價,側重直接效益的計量。對公路項目的分類,只是研究分析的需要,是否把某一類別作為計量的重點,應視其是否是公路項目的根本效益。即/分析運輸項目對經濟的影響,必須抓住項目帶來的基礎的、重要的效益,是運輸系統(tǒng)潛在的可操作的效益,這些貢獻可以被叫做直接的主要效益。
基于運輸需求公路項目經濟效益計量的角度應為運輸需求的滿足程度。按運輸需求狀態(tài)分類,可分為現實的運輸需求、潛在的運輸需求和誘發(fā)運輸需求。對于現實的運輸需求,就在于如何由“運得了”而達到“運得好”,“運得好”體現在運輸費用的節(jié)約、時間的節(jié)約、資金的節(jié)約等,即節(jié)約效益。對于潛在的運輸需求和誘發(fā)的運輸需求,就是要把一定數量的資源配置到優(yōu)勢地區(qū),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帶來社會經濟的增長,體現在產出效益。
公路項目滿足運輸需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即將資源分配到優(yōu)勢地區(qū),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因此公路項目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產出效益,公路項目促進經濟增長的效益是運輸效益的根本效益,經濟增長的多少,預示著公路項目效益的好壞。與產出效益相比較,節(jié)約效益是公路項目在促進各產業(yè)發(fā)展時,所派生出的效益。由此可看出,目前的公路項目國民經濟評價所計量的內容是本末倒置。
目前,國外已經開始重視公路項目對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效益的研究,提出與成本效益分析相對應的經濟影響分析。如美國聯(lián)邦公路管理局的觀點是把經濟影響分析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的補充。國外部分學者還提出,對公路項目經濟評價方法進行重新研究。總之,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目前的公路項目相當大的一部分效益沒有納入評價中,在國外建議對公路項目進行廣泛影響分析基本上達成了共識。
根據公路項目的特性,公路項目經濟效益計量范圍的原則,考慮公路項目評價的目的,認為對公路項目的可行性評價,其經濟效益的計量應包節(jié)約效益、產出效益和傳遞效益,這三個效益中,產出效益是根本效益,節(jié)約效益是公路項目直接帶來的,傳遞效益是由節(jié)約效益和產出效益通過乘數作用帶來的。
目前節(jié)約效益計量的內容包括降低運營成本的效益、旅客時間節(jié)約效益及減少交通事故的效益現有研究中,如劉南(2003)提出公路項目節(jié)約型效益除核算上述三項外,還研究了貨物在途時間節(jié)約效益、縮短里程的效益,減少擁擠的效益。劉聽(2007)提出了減少貨物周轉時間所產生的效益,減少倉儲和中轉環(huán)節(jié)形成的效益,減少貨損貨差、提高運輸質量形成的效益,相對增加運輸能力形成的效益,加速車輛價值流轉形成的效益。
公路項目效益具有廣泛性、交叉性,在確定具體的效益計量內容時往往容易產生兩種錯誤,一是內容劃分過細,產生重復計算,增加了工作量;如原交通部1988年6月頒布的《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方法》中,將公路建設項目的直接效益劃分為:公路晉級效益;減少擁擠效益;節(jié)約旅客、貨物在途時間效益;縮短里程效益;減少交通事故效益和減少貨損事故效益六種。二是劃分過粗,而漏掉一些較大內容的效益。對項目效益的劃分應遵循合并效益、不重復計算、不遺漏數量較大的效益及可行性的原則。中國目前公路項目計量的內容包括降低運營成本效益,旅客時間節(jié)約效益及減少交通事故效益,國外如美國、英國等都計算了貨物在途時間節(jié)約形成的效益,筆者認為對于貨物運輸時間節(jié)約的效益應當核算,遵循效益合并計算的原則,將其與加速貨物周轉節(jié)約的資金成本效益一并計算。對于有項目后里程的縮短、減少擁擠節(jié)約的效益,從客運看,這兩部分效益已經反映在旅客時間節(jié)約效益中,從貨運看,這部分效益也已經在降低運營成本效益中反映,如再進行計量,會出現重復核算的問題。根據確定公路項目計量經濟效益的原則,將公路項目節(jié)約效益計量的內容界定為:降低運營成本效益,旅客在途時間節(jié)約效益,貨物資金成本節(jié)約效益。
產出效益是指創(chuàng)造的各種有用的物品或勞動的價值實現,產出效益的前提是產品量或服務的增加。因此,公路項目的產出效益是指有項目后,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使社會產品增加,再通過貨物和人的位移,而使商品的價值得以實現。也就是說,有項目與無項目相比,社會總產品(或服務)的增加量而帶來的效益。
根據運輸對象的不同,公路運輸可分為貨物運輸和旅客運輸,產出效益可分為貨運產出效益和客運產出效益;根據公路項目對未實現運輸需求的作用程度,可分為“有運輸障礙”的運輸需求和“無運輸障礙”的運輸需求,由于這種分類方法對被動位移的貨物運輸更明顯,在此只討論貨物運輸的情況。對這兩類運輸需求的滿足,可帶來運輸量的增加。運輸量的增加,從物的流動規(guī)律來看,增加的這部分運輸量大部分具有商品屬性,其內涵的價值因物的流動(被運輸)得以實現。對于旅客運輸而言,由于旅客運輸量的增加,使區(qū)域消費增加,從而拉動區(qū)域的旅游、餐飲及當地交通等行業(yè)的發(fā)展而帶來的效益。
傳遞效益是指經過某一媒介而產生的效益。公路項目產生的節(jié)約效益和產出效益,會帶來收入效應和消費效應,而波及到區(qū)域的各個行業(yè)。節(jié)約效益和產出效益的增加,使相關部門人員收入增加,人們收入的增加后,必然將所增加的一部分收入用于消費,使社會的最終需求增加。社會最終需求的增加必然刺激各部門進一步擴大生產,從而導致收入的進一步增加。在以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均會給有關部門帶來效益,通常把這一系列由于消費的作用而產生的各生產部門效益之和稱為消費乘數效益。
總之,公路項目計量范圍的合理性,決定著公路項目經濟效益計量的科學性及公路項目經濟評價工作量的大小,也就是說合理確定計量范圍,不但增加了公路項目評價的科學性、準確性,而且還可提高評價的工作效率。
[1]劉南.交通項目經濟效益評估的理論方法及應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劉晰.公路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07.
[3]吳群琪.運輸需求經濟分析[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1,1(2):114-119.
[4]嚴作人,張戎.運輸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