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超凡 夏靜嫻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現階段,因為西醫知識及其治療方法的日益普及,中醫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多數醫院及醫療機構中,中醫所占比重明顯不及西醫。當前無論綜合性醫院還是中醫院或中西醫結合醫院,其臨床模式大同小異,運行模式都是按照內、外、婦、兒為基礎,然后根據人體功能系統或器官部位再細分[1]。不可否認的是,在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中醫養生卻以其不可忽視的魅力日益受國民青睞,各類養生講座及電視節目日益多樣化、普遍化,在此情景之下,中醫的復興儼然進入了可行的大好時期。
自近代以來,中國對于西方的學習就從未終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西方的學習更是展現出了從未有過的熱忱,西方文化、科學知識的傳入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本土文化及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此外加上部分對于傳統文化認知不足的人的誤導,以傳統文化為沃土成長起來的中國傳統醫學不免受到人們的質疑。西醫則以其標準量化明顯,檢驗實驗性強的優勢,使得部分習慣了實驗、數據為主導的研究人員對其科學性、可行性充分肯定。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中醫的生存發展陷入了新的僵局。
放眼當前中國的醫學教育,西醫的教學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各類醫科院校及醫療機構對于西醫的重視更是遠超中醫。相比之下,西醫學習的培養模式更足以及時適應社會的需求。中醫學習對于傳道者與受教者要求極高,傳統的師徒制教育在中醫學習中具有很強的合理性,但是可操作性稍有遜色,因為老師數量少,雖說質量獲得了保證,但是按照此方式,在學生數量上不及西醫教育,群體優勢不足。如今開展的本、碩、博中醫人才培養機制雖然在數量上實現了新的突破,可收效并不明顯。同時效仿西醫教育而進行的教育在醫療制度上、在教育教學上、在科研設計上、在醫療思路上,都出現了西化的傾向[2],這就違背了中醫臨床和研究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規律。
談及醫學的可行性,療效是不容忽視的首選話題。西醫憑借其診治方法多樣、診療設備先進等優勢表現出診治疾病過程的迅速與便捷。就中醫學而言,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是中醫的兩大特點,中醫治病著眼于整體,辯證全面的診病,強調一個“養”字,而非“治”字,更具有人文氣息和人道主義。由于對中醫臨床治療模式認知有限,部分國人盲目以為中醫療效欠佳,起效較慢,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高頻生活節奏,“廢除中醫”的錯誤論斷應運而生。
中醫養生立足于中醫學的豐富理論,而中醫學又是生長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上,這就決定了中醫養生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無可比擬的。《黃帝內經》對于中醫學的重要意義不容小覷,其中也對中醫養生進行了一定的描述,是研究、學習、進行養生的必讀經典。此外,還有《易經》、《道德經》、《呂氏春秋》等著作對于養生都有相關研究,這是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源頭和發展過程的明證。
養生因為其理論的多樣性及豐富性,其方法自然不是唯一的。例如飲食養生、運動養生、調神養生、房事養生、起居有常、藥物養生、針灸推拿[3]、氣功養生以及音樂養生[4]等多樣的方法為對于養生有興趣的人提供了充足的選擇,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這樣一來,中醫養生就具備了很強的適應性,適應多種群體,多種需求。伴隨著重視養生主體的日益龐大,養生理念和方法自然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養生不只是保養個人的身體,對于個人的心理內在素質也有相當的作用。健康不只是生理上沒有疾病的困擾,也包含心理的正常。中醫養生在強調生理養生的同時,還不忽視心理養生。伴隨著養生的深入,個人的內在修養也需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致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內外兼修、內外兼養,促使養生者不僅擁有健康的體魄,亦收獲和諧的為人處世之道。
借助現代媒介技術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中醫藥事業和中醫文化的傳播與發展[5],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動中醫復興的實現。目前養生已成為了各大電視頻道、新聞報刊等傳媒載體傳播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反映出國人對于養生的興趣及重視進入了新的時期,在現有的生活基礎之上人們已經意識到“如何生活的更好”這一問題。
21世紀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相結合模式轉變,醫學理念也隨之由治愈疾病向預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調整[6]。西醫的治療方法主要在于治病,而中醫則更多強調防病。“養生”一詞最早可見于《莊子·內篇·養生主》,“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中醫養生就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之下,按照中醫學的思維方式來進行保養人體的生命的活動。養生幫助人們消除了疾病的隱患,使人們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生理狀態,這對于人們是一個新方向。中醫養生具備無與倫比的優勢,這也就決定了其無可替代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在中醫復興的進程中會發揮重要作用。
中醫養生的發展和影響在當今社會不容忽視,在民眾對于養生觀念逐漸接受的同時,中醫理論知識及相關思維方法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改變著每一個人。依托中醫養生的發展與普及來實現中醫復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會發展為一個新的切入點。
[1]張小軍,王云飛.中醫復興之探討[J].中醫雜志,2010,51:18-19.
[2]張其成.中醫文化復興是中醫復興的重要途徑[J].中醫藥文化,2006(1):6-9.
[3]彭艷,尹艷,楊智榮.關于中醫養生治未病[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2):59-60.
[4]姜莉.音樂養生中醫觀[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4):961-963.
[5]肖俊.健康傳播視角下的中醫養生電視節目研究:以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3.
[6]周奎龍,馬勇.中醫當前的形勢及對未來的思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1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