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文杰 王鴻源 龐 利
(西藏大學農牧學院,西藏 林芝 860000)
我國森林資源有限,而且多分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其生態效益的受益者卻多處于經濟較發達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構建相應的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對森林生態效益的提供者實施相應的補償,實現生態貢品,是非常必要的。當前,我國對于森林資源的管理是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主,雖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許多林權人為了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對森林資源進行亂砍濫伐,影響了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解決。
簡單來講,生態物就是具有生態價值的物,包括森林、草原、水域等。從概念方面分析,生態物首先是一種物,具有相應的生態價值,其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生態物具有比較顯著的正外部性特征,即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對其他的人或者公共環境有溢出效應,但是其他經濟人不需要想行為人支付任何費用,可以無償享受福利。其次,生態物具備的是生態價值而非生態利益。所謂生態價值,是指各種單個生態利益的集合體,以森林為例,是由無數的樹木組成的,任何一棵樹都不具備相應的生態價值,只是具備生態利益,并不值得去單獨量化評價,而當這些樹集合在一起,構成森林之后,才具有相應的生態將愛之,才能夠被稱為生態物。然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對生態物的生態價值進行測算。從目前來看,生態物理念的提出與理論相比,存在嚴重的滯后性,這主要是因為生態物自身的生態價值屬于一種無形產出,很難對其進行準確量化評估。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帶動下,生態補償機制全面試行,對于生態將愛之的評估也趨于完善,可以對生態物的生態價值進行相對合理的計算和獨立評估。
森林作為一種相當典型的生態物,不僅具有相應的經濟價值,更具有巨大的環境價值,具有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消除噪音等生態功能。相關價值評估顯示,對于森林而言,其所具備的經濟價值僅僅占據全部價值的20%,而生態價值則占據了剩余的80%。因此,將森林定位生態物,承認其獨立的生態價值,可以有效解決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兼顧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從目前來看,對于生態補償并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生態補償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要措施,對相關利益方之間的關系進行調節和安排。生態補償不僅包括了由生態系統服務受益者向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的補償,也包括由生態破壞者向生態破壞受害者的補償。在當前背景下,建立森林生態補償機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健全生態保護經濟激勵機制的有效手段。這里基于生態物視野,對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進行分析和討論。
在明確森林生態價值后,應該結合林權人由此所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建立相應的激勵和懲罰機制,在充分保障林權人排他性使用的同時,鼓勵其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增加森林的生態價值,如擴大森林面積、大量種植公益林等,同時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對上述行為進行獎勵,激發林權人維護森林生態價值的自覺性。不僅如此,要設立相應的懲罰機制,對林權人的違規行為進行糾正。具體來講,即林權人在對森林進行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兼顧森林生態價值,不能為了獲取經濟利益而損害森林的生態價值。如果在約定期限內,森林的生態價值出現大幅度下降,則林業部門有權要求林權人對生態價值進行恢復,若無法恢復,則可以依據相關規范,對林權人進行處罰。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對森林生態價值下降甚至消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如果是非林權人可控風險,如地震、森林大火、火山等,則林權人不需要承擔責任,只要想林業部門進行滅失申報即可,由保險公司或者相關結構對林權人進行補償;而如果是林權人故意或者過失造成的林木滅失,則應該對其進行懲處,情節嚴重的還可以處以刑事處罰。
生態物憑借其自身獨特的生態價值,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可以為社會黨的發展提供相應的福利,也可以為物權人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不過,由于生態物獨特的生長環境,在產出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雷電、臺風、地震、人為因素等,人為因素可以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預防,也可以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究或處罰,因此不需要進行考慮。而其他自然因素并不能有效的預防和控制,而且可能對生態物造成毀滅性的后果。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森林生態補償機制中,引入相應的強制保險制度,如林木毀損責任強制險等,由保險公司負責對被損毀林木的損失進行補償,可以有效降低森林經營管理風險,減少損失。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保險的強制性,應該將其作為林木生態價值測算和登記的前置程序,實行“不保險不登記”的制度。對此,林業管理部門需要充分重視起來,主動承擔一定比例的保金,按照各方主體的受益比重,對保金比例進行科學劃分,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森林強制保險制度的全面推行。
在森林經營管理中,由于其自身正外部性特征,其產出長期處于溢出狀態,而林權人的內部成本卻無法外部化,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林權人可能會加大對于森林的開發力度,從而引發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對此,對森林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利益落差進行平衡,做好相應的利益補償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對于生態林的建設十分重視,其重要措施包括退耕還林、限制林地用途等。林地個體之間,應該是相互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權利,同時也承擔相應的義務。生態物權的出現,在提升特定區域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權利,對其他林權人的負擔進行了分擔。對此,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明確生態效益補償問題,對生態補償機制進行完善,確保生態補償款的及時到位。
總而言之,在當前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森林資源被納入了生態物的理念范疇。基于生態物視野,構建相應的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可以有效解決當前集體林權改革后林權人生態收益不經濟的困惑,確保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有效進行,在保證林權人經濟收益的同時,保障森林的生態價值。
[1]劉以,吳盼盼.國內外森林生態補償方法評述[J].中國集體經濟,2011,(16):95.
[2]劉采.生態物視野下的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6):5097-5099,5103.
[3]李文華,李世東,李芬,劉某承.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若干重點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2):13-18.
[4]李煒,王玉芳,劉曉光.森林生態系統生態補償標準研究:以伊春林管局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2,32(5):42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