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靜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中國 重慶 400041)
經濟認識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經濟哲學在改革開放中的創新學術成果之一。經濟認識論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轉化為認識的經濟問題的方法論,實現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與相互轉化。[1]這樣,對經濟問題、經濟發展就有了哲學的研究方法與視野,這就是:經濟問題、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學講的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率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經濟實踐問題。
用經濟實踐看經濟問題、經濟發展的優勢何在?在于可以突出經濟發展的環境整體性、過程的戰略性,特別是彰顯經濟發展關鍵在人。用這樣的觀點看待經濟問題、經濟發展,才能認識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多年在領導現代化建設中的偉大創造。中國30多年在改革開放中的發展,固然與引入西方經濟學的操作性理論密不可分,但是,中國的“發展奇跡”主要原因不是西方經濟學的照搬,而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的正確,從而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和制度體系。從理論、路線、方針到道路與制度的創立及其優勢形成與發揮,是黨領導人民的實踐探索與創造過程。因此,用實踐認識論才能真正從本質上認識與把握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現代化的操作性表象,是西方經濟學揭示的辦企業、搞產業,并用過去世界通行的GDP看發展進展。但是,辦企業、搞產業與GDP就只是一個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率的計算過程嗎?我認為,也可以用經濟實踐論進行分析。下面,筆者試用經濟認識論的觀點,分析中國、特別是重慶微型企業的發展政策特征。
什么是實踐?實踐從靜態分為實踐環境與實踐主體及中介結構三個方面,實踐動態分為發生、發展與結果的因果鏈條。實踐的靜態與動態的存在與變化,都需要人們的個體與群體在特殊價值與利益驅動下,依據環境進行創新選擇的行動。
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經濟發展前景的形成與開拓,首先是人與環境的互動,然后才能形成有特定階段、地區或國家民族特色的經濟現狀及前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認識與改造世界的實踐,是以問題為龍頭的人與環境互動過程。的確,經濟發展的具體動力是各種原因形成的世界、國家、地區的特定階段的特殊問題,圍繞解決經濟問題需要不斷進行經濟環境的構建與重構,人們的個人與群體需要進行創新性行動的選擇、調整與再選擇。
哲學家愛爾維修說過,人是環境的產物;馬克思只是進而指出人有改造環境的能力與任務。不管怎么講,環境對于人有先在性、前提性的特點,所以,我們是唯物主義者還是要先強調環境的構建,再有實踐中對環境的改造。經濟發展的環境是重要的,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強調,國家自由競爭政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發展,也證明了經濟政策是經濟實踐的重要形式,經濟政策是發展環境形成的原因。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放開搞活、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創新轉型的政策,中國能取得今天的發展嗎?
經濟發展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既要通過招商引向從外面引入有帶動力的大中型企業與資本投資,也要通過發展小型、微型企業讓本土的人們通過創業致富并與外來的大中型企業形成配套關系。所以,發展小型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既是經濟學產業鏈理論的要求,也是經濟哲學的“人本經濟”理論的主張。
關注與分析發展小型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是經濟哲學理論應用值得重視的切入點。
森林必須是多植物群落與樹種的生態綜合體,才能少病蟲害茁壯地生長。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也必須是大、中、小、微型企業的綜合體。從數量看,大型企業只有少數,數量眾多的是中、小、微型企業。過去,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對發展小型、微型企業的認識不足,導致地區經濟企業結構失衡,地區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不平衡。問題在哪里?在于發展小型、特別是微型企業滯后。隨著對這個經濟發展中的實踐問題認識的深化,中央在用創新、調結構、轉企業,出臺了各種政策來推進這項工作。
2011年10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會議研究確定了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六項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是:(1)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對達到要求的小金融機構繼續執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2)清理糾正金融服務不合理收費,切實降低企業融資的實際成本。(3)拓寬小型微型企業融資渠道。逐步擴大小型微型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積極穩妥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等融資工具。(4)細化對小型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監管政策。適當提高對小型微型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5)促進小金融機構改革與發展。強化小金融機構重點服務小型微型企業、社區、居民和“三農”的市場定位。(6)在規范管理、防范風險的基礎上促進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對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場原則進行,減少行政干預,防范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會議特別突出了用財稅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是:(1)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稅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2)支持金融機構加強對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服務。對金融機構向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合同三年內免征印花稅。(3)擴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規模,更多運用間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業。進一步清理取消和減免部分涉企收費。會議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把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作為重要任務,認真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切實抓好落實。[2]
2010年6月,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發出了[重慶市政辦發]192號文件,布署了支持發展微型企業的政策。這表明重慶在全國首開先河,支持發展微型企業。重慶市政府正式明確把發展微型企業作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并指定由工商部門牽頭,在“十二五”期間承擔發展15萬戶微型企業、新增150萬就業崗位的戰略目標。[3]文件不僅強調用政策為微型企業發展營造好的環境,還要求政府財政出錢支持微型企業的發展。文件說,市級財政部門每年要根據市微企辦確定的各區縣(自治縣)微型企業發展計劃,安排扶持微型企業發展資金預算,將補助資金切塊下達給各區縣(自治縣)財政部門。區縣(自治縣)財政部門也要對市級財政資金、區縣(自治縣)配套資金實行集中管理、統籌安排,并向申請人撥付資本金補助資金。補助比例控制在注冊資本金的50%以內,具體補助辦法和標準由各區縣(自治縣)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經濟發展環境的形成總是與特定政策以“準許”或“不準”、“支持”或“禁止”的政策主張與導向相聯系。但是,政策本身也是一個多層次的權力運作結構系統,政策支持既要起于“頂層設計”,才能因有高層權力的支持具有合法性而使政策產生普遍及持久性。同時,政策還必須配套與有“實施細則”,才能因操作性而可以落實。政策的頂層設計與“實施細則”,二者必須結合,缺一不可。重慶市發展微型企業的政策,上有國務院布署,又有市政府政策強化與結合區域實際的補充,還有多部門“實施細則”的操作性補充。總之,目前重慶市已經形成了支持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合力,從而形成了有利于微型企業發展的環境系統。重慶市各政府部門出臺的支持微型企業發展的 “實施細則”政策主要有:重慶市國稅、地稅、工商部門聯合發出的2011年97號關于“建立適合微型企業的稅收征管方式”的通知;市人力社保局、市財政局、市工商局 《關于印發重慶市微型企業創業培訓實施細則 (試行)的通知 (即[2010年153號文件])及其渝財社〔2011〕229號文件的有關精神。
2013年7月,重慶市人社局發出了關于支持高校畢業生創辦小型或微型企業的有關支持政策。文件說,要對創辦小型或微型企業的高校畢業生進行免費培訓,提供社會保障支持。另外,市就業局也出臺了關于專門為小型或微型企業開設就業窗口的決定。在重慶形成了一個政府各部門、社會各方面支持發展小微企業的良好氣氛。
[1]黃家瑤.經濟實踐與哲學理性[M].上海財經大學,2007:6.
[2]陳劍林.微型企業生存與發展研究[D].四川大學,2007(6):34-38.
[3]重慶市予以空前的財稅力度.支持高校畢業生創辦微型企業[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11).
[4]何關銀.經濟認識論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