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天戎
(沛縣新聞中心,江蘇 沛縣 221600)
副刊是我國報紙的傳統特色,它使報紙不再是簡單意義的新聞紙,而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更加多樣的形式,強化了報紙傳播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近年來,有的副刊仿效文學雜志,辦成了純文藝的版面,使文藝副刊游離于其它各版之外,與“新聞紙”的性質和服務功能格格不人。作為反映報紙軟實力的副刊,面對激烈的報業競爭,特別是新聞競爭的同質化,報紙的副刊辦出特色,展現其鮮明的個性,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報紙副刊的生存根基是伴隨其產生之時就形成的基本特點而決定的。作為文學的一個方面軍,它隨著新聞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新聞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又以文學化的手段對新聞進行有效的補充,以其獨特的形式記錄、詮釋生活和時代。
新聞與文學結緣由來已久,在我國報業初創期,新聞紙上就有文學的一塊地盤。文學副刊作為報壇與文壇交融一體的文學副刊,有著較新聞更持久的生命力。新聞的新鮮性會隨時間的推移遠去而揮發掉,文學的藝術性則如陳年佳釀,歷久彌香。同時,它所包含的新聞性,更使得副刊多了一層理性訴求,這種理性訴求正是當代人深層次的思考,是對當代文化走向、精神朝著向的把握與折射。
報紙副刊的新聞化,是社會觀念、閱讀環境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快捷化使然。作為新聞紙的一部分,副刊的文學作品決不能游離于新聞之外,必須“化”美文為新聞,才能走進讀者內心世界,也就是作品既要有悠然的文學味,又要有鮮明的新聞性。
時下,報業改革的浪潮迭起,氣勢迫人的早報、晚報以及各種專業、行業性報紙,以其迅速、全面、新鮮、靈動的副刊,給黨報副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報紙副刊的內涵已由傳統狹義的文學副刊“擴建”為全新的、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大副刊,傳統的小說、詩歌、散文等文藝藝術類文體得到保留和發揚,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寫實、掃描、特寫、剖析等類別的文體,它們囊括了文學藝術、法律、衛生、軍事、體育、房產等方方面面,各種讀者群,均能在副刊上尋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大餐”。報紙副刊只有具備新聞性,才能走得更遠,看得更透。面對讀者的期待,副刊更需要砥礪前行。只有貼近生百姓、關注民生,益人心智,發人深省,才是副刊發展的正道。“歌風臺“是《沛縣日報》的副刊,已經與讀者甘苦相伴20余個。一真堅持嚴謹的辦刊方向,以高雅向上的格調品位和鮮明濃郁的時代氣息,成為讀者心中的芳草園。在這個芳草園里,古沛大地每個燦爛的歷史印跡,城鎮鄉村獨特的漢文化風情,經濟社會建設的輝煌成就……盡是響徹歌風臺上的時代旋律。我們不但時刻牢記圍繞中心選作品,還圍繞中心培養了一批作者隊五,這些副刊作他們的作品,導向正確,格調高雅,與國、與家的發展共呼吸,捕捉了社會發展進程中最深刻、最美好、最典型的瞬間,用文字的形式記錄、珍藏和升華。
從某種意義上就是閱讀沛縣發展變遷的一部大書。報紙副刊的時代擔當是其必然使命。
(1)弘揚主流價值觀,傳承文化精髓,體現時代的高度、厚度和溫度,是報紙副刊的職責和使命。副刊宣傳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凝聚社會建設合力和培樹良好道德風范,傳播先進文化,引導文化健康發展。在當今形勢下,就是要努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傳播中華文化中所積淀著的精神追求。報紙副刊堅持價值引領和文化品格的有機統一,能對讀者起到深刻的啟迪。如今,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攻堅期,世情國情黨情民情輿情發生深刻變化,我們身處的文化環境更加復雜,文化“軟環境”建設尤為迫切。副刊是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觀照著各個階段、各個層次的社會生活面貌,是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的標桿。副刊此時應更加自覺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廣泛關注社會轉型號期的復雜現實,努力把握當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內心世界,多刊登優秀的作品,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其深刻的思想性、獨特的藝術性和特有的審美功能為社會提煉文化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
(2)當前也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物質誘惑很多,人心容易浮躁,加上快餐文化的流行,信息碎片化傳播和網絡輿論空間的眾聲喧嘩,建設好精神家園,副刊的堅守間義重大。一位作家說過,當社會迷惘時,副刊應當保持清醒;當社會過于功利時,副刊應給生活多一些陽光。這陽光就是理想信仰。副刊不能迎合,不能媚俗,尤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副刊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以思想性和文藝性相融合的作品,彰顯社會正氣,傳遞正能量。
走進新時代,迎接新挑戰,報紙副刊如何長袖善舞,舞出一方明麗天空?出路在于創新。創新是時代賦予的要求,也是副刊自身發展的動力。
副刊要跟上時代發展,就要從理念上、表現手段上創新。要拓展視野,靠近文化發展的前沿。要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內容范圍,增加服務性、實用性、趣味性,將視覺延伸至更寬廣的領域;加強策劃,改進文風,打造精品,做強品牌;同時創新版權形式,融入美學與時尚元素,讓靜態的文字充滿動感和趣味。如果說內容是留住讀者的必然要求,版面創新剛是爭取讀者的重要手段。報紙副刊的創新還必須重視編輯的思考和策劃。要抓住讀者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深度的探討剖析,對有價值的新聞進行組合與包裝,以引其讀者關注與共鳴。創新還要善于向新媒體學習。當下,一些新的傳播方式正不斷加入到媒體方陣它們紛紛傳統媒體的固有優勢來生長壯大。報紙副刊更要學會利用網絡等新的傳媒,把優秀的副刊作品在網上多次進行傳播,擴大影響,增加讀者群。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文化更前衛、更新潮,可以把這些新鮮的符號引入報紙副刊作品的創作,并加強編讀互動,充分知道讀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副刊能做什么。網上優秀的作品是海量的,可以把這些作品變成報紙副刊的資源庫,適應讀者日益開放的心態,從而團結更多更廣的受眾。
(1)只要從海量的信息中找點稿件,摘編一下就行了。這樣的副刊放在哪里都能讀到,沒任何個性,會很快被讀者否認。
(2)只要有可讀性就行了。這也是不對的。報紙副刊是一種有導向性的文章,有向公共傳播正確信息觀念的責任,決不能只用所謂的可讀性來吸引讀者。
(3)只要有實用性就行了。報紙是提供信息的,信息瞬息萬變,要跟上信息更新的節奏,在實用中體現信息的新穎和快捷。
認清優勢,明確職責,正視不足,有助于副刊在多元文化中進一步找準位置,做出應對。在報紙新聞同質化的今天,副刊是異質的重要體現。當新聞優勢被弱化,新聞由新鮮品變成了易碎品,副刊卻因其文字的思想深度和文化高度,可能成為耐用品和收藏品。在當下氣象萬千、繁花迷眼、新媒體似乎占盡許多優勢之際,副刊的堅定沉實、豐富鮮活、精美雅致,會給人們提供更多滋養身心、從容思考的機會,提供一方安放心靈的凈土。副刊在文化繁榮發展的新世紀將大有可為。
[1]侯璐.報紙副刊的文化價值[D].暨南大學,2012.
[2]周倩.報紙副刊現狀研究[D].西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