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鵬 趙 輝 張玉盟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 北京100038;2.濟寧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山東 濟寧272023)
科技社團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占有越來越重要社會地位的非營利性組織,在承接政府職能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3月,國務院以國發〔2014〕11號印發的《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擴大企業專家參與市場導向類項目評估評審的比重,推動學術咨詢機構、協會、學會等更多參與項目評估評審工作。
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12月在《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科技評估提出明確要求:要把進行科技評價、舉薦創新人才作為科協所屬學會的重要職能,積極探索科學、合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評價體系。
2012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科技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體制,同時發揮科技社團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
在第52屆聯合國報告中聯合國秘書長闡述了影響世界發展的八大因素,第五大因素就是社團的發展。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應該是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這三種力量能夠實現基本均衡的時代。因此,科技社團在科技項目評估業務領域將擔任重要角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因此,如何強化科技管理過程中的項目評估的專業性、科學性、公正性、透明性,提高政府機構實施項目評估的公信力,為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奠定基礎是目前亟待研究的問題。
科技社團參與科技項目評估業務的理論研究包括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方面的研究。
微觀層面的規范化操作體系是解決評價在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包括按照不同目的和對象分類建立科技評價的標準和規范、方法和程序等。在微觀層面上已經有很多研究,但標準化和系統化還不夠[1]。
中觀層面的多元化組織體系研究,主要是解決項目評估活動的組織運行問題,包括誰來組織項目評估、如何組織項目評估、如何利用項目評估結果等。要逐步改變以政府為主的單一組織模式,讓科學共同體、企業、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公眾更多地參與進來,并根據各自的功能職責和社會角色,單獨或聯合開展科技評價活動[1]。
杜德斌等提出在高校的科技項目評估體系中以體制改革為核心,探索建立由人事部門、科技部門協調配合的新型科技評價體制,建立綜合評價體制和退出體制,鼓勵競爭、動態發展[2]。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的劉佳提出要建立“第三方”項目評估體制,保證評價過程的獨立性。同時,完善專家選擇體制,提高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完善科技項目跟蹤評價體制[3]。科技部科技項目評估中心研究員方衍提出我國科技項目評估體制缺乏剛性約束,科技評價操作體系不規范,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尚未形成,行業組織在科技評價中還沒有承擔起相應的職能和作用,社會公眾參與評價的機會少,對公共研發活動的知情權和監督作用十分有限[1]。彭春燕在課題“首都科技體制改革若干重點問題研究”中提出完善以產業化為導向的科技立項體制,在科技項目立項時考慮項目研發的可行性、應用性和市場性[4]。黎玥在對貴州省科技評價體系的研究中提出了同行評議的缺陷和科技計劃項目的中期評價沒有體制約束,導致評價結果的利用率低,同時提出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管理體制[5]。高學兵在對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證研究中提出要完善和落實激勵體制,對產學研合作取得巨大成果的項目和人員要加大獎勵力度,依法保障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權益,并明確科技成果的產權關系,實行人才資本產權激勵體制[6]。
宏觀層面的體制研究,主要是解決科技評價的法律制度問題,形成法律法規保障體制等。除了政府部門為自身管理做出的制度安排外,各級人大對科技戰略規劃、重大計劃項目的績效檢查和監測項目評估制度,也應當成為科技評價制度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
然而從現有文獻看,既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現象描述層面,在實踐中如何利用有效的體制來約束各方的權利和利益還沒有很好的解決。學術界對科技社團在擁有獨立的社會地位的前提下開展科技項目評估業務的研究還不夠系統,且缺乏結合某地實際所進行的系統分析,不利于人們對本領域的知識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同時,也不利于人們對科技社團在科技項目評估業務的發展做出科學指導。
因而,對科技社團開展科技項目評估業務進行系統研究可以為建立新型的科技項目評估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并為科技社團開展科技項目評估業務提供理論參考。
我國目前還未真正將科技項目評估工作納入到法律范圍中,項目評估工作的法律權責尚不明確,對違規行為的懲處無章可循。其次,對項目評估受托方的能力及專家、信譽制度的保障不夠健全,且不同的受托方使用各自專家庫,專家的準入條件也不嚴格,專家的資格審查、信譽及動態輪換等相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我國的科技項目資源管理工作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科技行政部門組織相關專家開會或通訊形式對完成單位的成果報告給出“鑒定意見”,基本上流于形式[7]??蒲谢顒哟嬖谥貜屯顿Y與重復評估和科技項目評估人情往來等現象,科技成果成熟度低與現行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有十分緊密的關系,據此,現行的科技項目評估體系在市場需求方面缺少針對性,忽視了產業化前景和市場應用價值,對生產力的提高的原動力不足成為了普遍現象。如何科學地評價科技管理項目,規范和改革評價制度,創造公正、專業、透明的科技管理項目評價環境,不僅決定著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效果,而且其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科技社團,以開展科技項目評估業務,當然科技社團作為一個社會團體,本身也存在著優勢和不足,研究如何經濟市場環境下約束其不足的條件下更為有效的發揮好科技社團的智囊作用。
實踐中,科技社團在運行、管理、制度規范、社會地位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漏洞,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科技項目的申報、鑒定和評獎三個過程的科技項目評估業務在國內已經延續了幾十年,當前在科技項目評估過程中存在的瑕疵和不足,已經日益尖銳。在此,明確指出了科技社會團體在科技項目評估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應發揮的作用。因此,需要對科技團體在科技項目評估業務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以更好地發揮社會團體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應有的“第三方”作用。研究科技項目評估業務問題,首先要科學判斷科技與社會經濟融合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國際上的科技項目評估發展新趨勢。圍繞科技項目評估管理的研究包括項目評估模式、項目評估體系和項目評估指標,業務管理問題是解決矛盾的根本出發點,推進業務管理的創新是當務之急。其中,借鑒國外科技項目評估管理方法,政府行政管理部門不干預科技評價工作,只作為監督方,探索建立基于第三方的科技項目評估管理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如何保障第三方科技社團在項目評估業務中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保障項目評估體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如何保障專家信息和項目信息的封閉性,如何建立項目評估專家遴選機制及信譽保障體系,如何確保課題項目資金轉化的科技成果能夠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顯得尤為重要。總之,在引入第三方科技社團的模式中,通過業務模式的改進以提高科技項目評估的結果是關鍵的一環。
科技部作為我國主管科技的管理部門,先后頒布了《科技評估暫行管理辦法》(國科發計字(2000)588號)和《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國科發基字(2003)308號),對科技項目評估的對象、內容和方法等提出了一些要求。此外,科技部(含原國家科委)單獨或聯合其他部委出臺涉及科技項目評估的文件已達20多個,部分地方和行業的科技主管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科技項目評估文件。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項目評估立法,這使我國的項目評估活動缺乏權威性和效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對項目評估的開展和質量也產生影響。為了促進科技項目評估工作真正成為科技管理必不可少的環節,應當考慮在實踐的基礎上完善相關項目評估制度。盡快制定有強制力的科技評估法令,特別是要對項目評估結果的使用提出要求,并借此帶動我國科技項目評估的制度建設[8]。
萬昊和王忠明提出科技項目評估業務是調整經費等物質生產資料在各部門分配的有效手段,概述了發達國家科技項目評估活動的特點,介紹了國內外科技項目評估采用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完善我國林業科技項目評估活動的指導性建議[19]。
科技項目評估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政策評估、計劃項目評估、機構評估和人員評估。根據科技項目評估的時段又可分為事前評估、事中評估、事后評估三類。
國家科技部的龐宇和崔玉亭通過介紹日本政府政策項目評估的制度建設、項目評估模式及其在管理中發揮的作用,結合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以及項目評估機構開展政策項目評估的實踐,并結合中國當前的科技項目評估工作現狀,提出全面認識項目評估作用、加強項目評估體系建設的建議[8]。
郭華分析了美國的科技項目評估現狀,介紹了美國科技項目評估程序、項目評估標準和項目評估方法,并對我國科技項目評估管理系統進行了分析[10]。
BhaskarBasu和Pradip Kumar Ray采用調查問卷和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通過定期監測來項目評估KMC組織[11]。俄國人N.M.Kvach和N.A.Il’ina提出在評估項目中使用基于經濟增加值的新方法,并對項目績效進行了實證研究[12],表明國外科技項目評估活動比較強調評價項目時要體現項目潛在的市場經濟效益。Giselle A.Auger提出引入社會媒體,發揮民主評價的體制[13]。Marta Rey García對非營利組織有效性項目評估進行了研究,提出以市場為導向,協調各個利益體的關系,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與并保障評價結果具有長期盈利的能力[14]。
ZelimirDulcic提出了使用技術接受模型(TAM)來進行網絡在線調查,調查的目標樣本和獲得的數據分布通過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15]。Joana Almodovar和Aurora A.C.Teixeira提出項目評估中引入評價指標要素的同時,要開展相關的咨詢和培訓活動,并需要取得公眾的支持[16]。這為科技社團開展從業資格培訓,并要求從業人員取得全國認可的培訓證書后才可從事項目評估活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David Jijelava和Frank Vanclay提出在科技項目評估業務中要有透明度、問責制和激勵機制[17]。這對于引入第三方科技社團作為項目評估機構后能否減少人情評價非常關鍵。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科技項目評估業務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以市場為配置資源主要手段的環境下,科技社團的作用日益重要。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科技社團是1505年在英格蘭成立的英國皇家外科醫師學會。在國內,能查到的中國最早的學術社團是16世紀中期的一體堂宅人醫會,中外科技社團的歷史都是16世紀,而且都是醫學團體。目前,全國有社團21萬個,全國性的社團是1700個,中國科協下屬192個科技社團,基本覆蓋了我國現有的自然科學領域。
科技社團,指的是由同一專業、同一學科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科研工作者自愿組成,經由民政部門核準,依法注冊登記,為促進科學技術教學和研究的深入,普及科學知識,培養人才,促進科學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科技社團主要包括隸屬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其所屬的地方科學技術協會的各類專業學會。科技社團的另一個定義是指科技類學術社團,即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及其相關學科組建起來,以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學術繁榮和科學技術普及為宗旨的學術性、科普性社會團體。我國的科技社團的發展與中國科協及整個科協系統關系密切??萍忌鐖F是非營利組織,只有在我國這樣稱呼,在國際上統一稱“學會”(Society),也有的學會叫Institute。這種名稱帶有研究實體(院所)的內涵。學會的名稱淵源于按照科學領域的學科分類而定名,參照我國學科分類標準,可以找到與該學科相對應的學會組織。按照自1993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學科分類共設置學科2826個,其中一級學科58個,二級學科633個,三級學科2135個,從學會學科排序分類涉及的學科進行統計看出,中國科協所屬全國性學會的學科涉及國家標準58個一級學科中的52個,其中涉及自然科學全部學科36個,綜合科學3個和社會科學19個中的13個。國外科技社團所處的法制環境和社會地位比亞洲國家科技社團的地位要高一些。
Omar AL-Tabbaa和Desmond Leach探討了科技社團和企業之間進行戰略合作的新模式,通過擴大跨部門合作的規模,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18]。Daniela Andreini和Giuseppe Pedeliento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科技社團在相關行業的服務質量做了調查研究,并對科技社團的社會責任進行分析[19]。
國外學者對科技社團的研究鮮見有和政府相關聯的,而國內的研究則不然,對科技社團的研究離不開計劃經濟背景。
孫凱從科技社團的與學會之間的關系做了研究,指出“科技社團”是從整個社會結構的角度來表述,而“學會”更側重于從該組織本身的功能來表述,雖然表述角度不同,但是都是指這一類或者具體某一個組織[10]。孫凱對科技社團的能力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做了分析,指出政府把職能轉交給有資格有能力的科技社團的做法,既是對科技社團能力的肯定,也是對科技社團加強能力建設提供了動力。有能力的科技社團獲得了社會資源后能更好提高自己的能力來滿足社會需要,能力不足的科技社團會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積極爭取政府的職能承擔。如此進行,將會帶來我國科技社團能力建設的蓬勃發展,還提出完善我國的民主參與機制,對于創造設計社團能力建設的良好外部環境十分必要[20]。
徐巖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通過對高校科技社團對提升大學生科技素養的作用及作用機制做了研究,其中強調了科技社團應對管理對象進行心理和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引導,發揮科技社團的衍生功能[21]。張利潔從科技社團管理體制的角度,以史學研究為主,科學社會學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厘清近代中國科技社團的管理體制發展脈絡,抓住其自主性的問題,依次分別對清末時期(1895—1911)、北京政府時期(1912—1928)、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三個階段的科技社團管理體制和其自主性之間張力進行分析,并討論了與科技社團發展和功能發揮相關的科技教育、科技活動[22]。杜娟以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角度為基礎,就稅收政策對科技社團發展的促進作用進行了研究,指出科技社團的發展需要稅收政策扶持,稅收政策自身的功能又對科技社團發展提供了充分性支持[23]。葉萍對科技社團的資金短缺問題做了分析,提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社團作為非營利組織,其公益性、非贏利性不等于不能經營,科技社團通過營運獲得的利潤不能再組織內部分配,其經營利潤除開支必要的成本外,只能用于促進學科發展和服務性、公益性活動等方面。通過財政補貼渠道、社會捐贈渠道、服務收費渠道和經營性收入渠道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贏利模式[24]。葉萍的觀點即為今后科技社團的發展開闊了空間,但也表明了國內科技社團在借鑒國外科技社團發展經驗時必須考慮到經營利潤的公益性特點。以上研究從定性研究的角度做了探討,但沒有結合定量研究的方法進行更為深入的系統研究,缺少事實性指標數據的理論支撐,理論體系尚不健全。
趙敏研究了科技社團社會公信力評估的方式與方法,提出協作評估是當前較為適合我國科技社團社會公信力評估的方式,提出科技社團社會公信力評估指標構建的方法、項目評估實施的方法,以及評估數據獲取的方法,從“基礎條件”、“組織管理與能力建設”、“業務活動與工作績效”、“社會影響”四大維度構建了科技社團社會公信力評估指標體系,確定了指標的權重和評分的標準,并針對項目評估的環境建設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議[25]。趙立新提出社會團體作為獨立于政府和企業的第三種力量,在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運用歷史研究方法,借鑒發展較好和有較強生命力學會的成功經驗,對科技社團發展方向進行了探索[26]。
吳季鋼提出CORPS績效項目評估模式(即:服務對象(C)、運作(O)、財物資源(R)、人力資源(P)、服務(S)五者的運作方式)在非營利組織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嚴謹及實用性。評價科技社團的績效可以從組織達成度與社會接受度、效率、投入程度(有充裕的財物資源(R)與人力資源(P)之投入)、滿意度、平衡度(CORPS五者間能維持一定的平衡水平,不致造成發展瓶頸,也不會形成資源閑置)和轉換度(服務對象(C)、人力資源(P)、財物資(R)三者之間有某種程度與形式的轉換,使得他們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并經由交流而對組織產生更高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六個方面進行衡量[27]。
綜上所述,以上研究針對科技社團的社會環境提出了科技社團在開展業務評估過程中需要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公信力,并且構建了項目評估指標體系。所以,對科技社團的各個影響因素最優化配置進行分析,對科技社團在科技項目評估業務中如何能發揮最大化的社會效益開展戰略研究可以彌補科技社團作為第三方開展科技項目評估業務的空白。
[1]方衍.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J].求是雜志,2012,4:53-54.
[2]杜德斌,李鵬飛,王俊松,等.我國高??萍荚u價體系改革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13,1:16-19.
[3]劉佳,余國新.創新型國家科技評價體系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2014,9:66-68.
[4]彭春燕.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北京市科技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科技成果,2013,20:4-5.
[5]黎玥.貴州省科技評價體系的建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6]高學兵,劉云.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證研究[J].安徽科技,2013,1:5-7.
[7]李乃勝.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N].中國科學報,2013-12-03.
[8]龐宇,崔玉亭.日本的政策評估體系和實踐及其對中國科技評估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2,3:148-155.
[9]萬昊,王忠明.發達國家科技評估特點及其對我國林業項目評估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3,6:11-16.
[10]郭華,孫虹,等.美國科技評估體系的研究和借鑒[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9:109-112.
[11]BhaskarBasu,Pradip Kumar Ray.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KM capability in an organization: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J].VINE,2014,44(2):267-294.
[12]N.M.Kvach,N.A.Il’ina.Use of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Value Added”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n Organization[J].Fibre Chemistry,2013,45(4):252-257.
[13]Giselle A.Auger.Fostering democracy through social media:Evaluating diametrically opposed nonprofit advocacyorganizations’use of Facebook,Twitter,and YouTube[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3,39(4):10-13.
[14]Marta Rey García,Luis Ignacio lvarezGonzález,Laurentino Bello Acebrón,The untapped potential of marketing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 framework proposal[J].International Review on Public and Nonprofit Marketing,2013,10(2):87-102.
[15]ZelimirDulcic,DinoPavlic,IvanaSilic.Evaluating the Intended Use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by Applying 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 (TAM)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in Croatia[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8:1565-1575.
[16]Joana Almodovar,AuroraA.C.Teixeira.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Supporting Organization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A Hybrid[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4,22(4):841-865.
[17]David Jijelava,FrankVanclay.Assessing the Social Licence to Operate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A Case Study [J].Social Epistemology,2014,28(3-4):297-317.
[18]Omar AL -Tabbaa,Desmond Leach,John March.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profit and Business Sectors:A Framework to Guide Strate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4,25(3):657-678.
[19]Daniela Andreini,Giuseppe Pedeliento,Silvana Signori[J].Int.J.Nonprofit Volunt.Sect.Mark.,2014,19(2).
[20]孫凱.分析和重塑:社會轉型時期我國科技社團能力建設的思考[D].南京:東南大學,2009.
[21]徐妍.高??萍忌鐖F對提升大學生科技素養作用的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9.
[22]張利潔.近代中國科技社團管理體制的歷史考察:以科技社團自主性為中心[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
[23]杜娟.科技社團創新發展的稅收扶持政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24]葉萍.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社團贏利模式[J].當代經濟,2010,4:40-41.
[25]趙敏.科技社團社會公信力評估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9.
[26]趙立新.現代科技社團績效評價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27]吳季鋼.臺灣專業型非營利組織的服務創新管理模式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