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景全
(東莞理工學院莞城校區,廣東 東莞 523106)
高校圖書館基于其儲存,傳播信息的職能,在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方面比其他機構部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然,優勢越大,則責任越大。目前,建設校園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了高校圖書館的一項新的基本工作,是傳統教育的延伸。高校圖書館必須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密切配合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有針對性的主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對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建設高素質的校園文化有著深遠的社會實踐意義。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較深的影響。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以高等學校校園為地理環境范圍,以當地社會文化為背景,以學校管理者和全體師生員工組成的校園人為主體,在學校教育、教學、學習、生活、管理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為廣大校園人共同遵從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物質文化系統,可以分為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和校園制度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指校園的物質環境,如校園場地布置、校園建筑、校園活動儀式等,大多以直觀可見的形式存在,屬于顯性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被稱為“學校精神”,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生活觀念、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
圖書館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儲藏傳播知識和服務科研等多元化服務功能。[1]高校圖書館經過長期的館藏積累,既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豐碩成果,又有大量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家等智慧的結晶,是大學校園最主要的物質、精神文化資源,能夠較為全面地支持和服務于不同專業背景的師生員工,同時,支撐著校園文化的展開,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發展和質量水平。可以說,高校圖書館和校園文化的建設是息息相關的,是高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圖書館的閱讀活動和其他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不同于一般的課堂知識傳授過程,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影響和熏陶過程,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影響細致入微,這是高等學校中其他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境界。因此,圖書館應該在館藏建設中不僅針對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科發展組織藏書,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面向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建設館藏,建立一個適合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合理的藏書資源體系,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展開。
大學階段,學生最主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高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而展開的。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組織的主要形式,是實現高等教育教學目標的主要渠道。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要想在未來的社會贏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將自己培養成一個“博而專”的復合型人才。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是學生學習知識、提高文化修養的第二課堂,是高校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力補充。高校圖書館能開發學生的智力,開闊廣大師生的知識視野,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活躍校園文化,強化高校科研學術氛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圖書館是文獻信息資源的集散地、是傳播文獻信息資源的樞紐。被人們譽為 “沒有圍墻的大學”、“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重要場所”。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學習和探究的能動性”。學校不再單純依靠課堂知識的灌輸來豐富他們的知識,而是通過圖書館這個“文獻信息中心”著重培養學生主動檢索信息、系統分析信息和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來完成知識的積累和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圖書館通過服務營造一種濃郁獨特的文化氛圍,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合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傳播者,是校園人文精神的重要塑造者[2]。
圖書館是用科學方法,采訪、整理、保存各種印刷與非印刷的資料,以便讀者利用的機構。寬敞的空間、明亮的光線、舒適的桌椅、齊全的設備為師生營造了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環境,使學生能夠盡情地汲取知識、陶冶情操;使教師能夠利用館藏文獻進行備課和教學;使教授學者們能夠更好地開展各項科研工作。圖書館對校園良好學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正日益成為學校性格的象征,是校園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精彩的英語演講比賽、詼諧的相聲小品大賽、培養大學生科研能力的SRT計劃大賽、數學建模競賽、工程實驗設計,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創業大賽等,都需要圖書館館藏的支持,因此圖書館館藏的質量和校園文化的質量是息息相關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館藏已成為大學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互聯網,數字館藏在校園網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為大學生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對各種豐富校園文化的活動提供智力支持。
什么是大學精神,梁啟超先生認為大學在于其“獨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蔡元培先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圖書館是孕育大學精神的場所,在圖書館各個角落,我們都能看到以往學者大家的著作,這些著作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潤著學子們的心田,使他們身上日益散發著成熟而睿智的氣息,也使圖書館形成崇尚科學、民主、自由的氛圍,而這一氛圍對校園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的。
圖書館不僅是校園文化的重要體現者,而且作為教學科研輔助部門,一直以來默默地發揮著自己獨特的育人功能。
剛剛邁進大學校門的莘莘學子,他們面對的不僅是環境的變化,更是學習上和心理上極速轉變的過程,對應具有的科研方法、學習方式、思維系統等都很生疏,更不知道如何索取信息。雖然現在從因特網上索取信息很方便,但因特網上的信息極為繁雜,學生需要有能力去分析信息的良莠,評估信息的出處、作者的權威、是否過時等,而這個過程是需要學習的。圖書館通過各種信息教育講座教會學生如何使用信息資料,了解并掌握信息的組織形式、結構方法,最終達到準確有效地索取所需信息。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各種新現象、新矛盾層出不窮,而這些同樣沖擊著莘莘學子的心理防線。由于文化的特性,中國的學生更傾向于自我疏導。通過對某醫學院342名醫學院本科生的一項調查中發現,72%的學生曾通過讀書來解決心理困擾,其中,因戀愛煩惱求助圖書的占48.1%,因就業壓力求助圖書的占51.1%,因交際困難求助圖書的占61.8%。通過與書本的交流,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疏導化解,維護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種既講究平等又注意保護大學生隱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既易于被接受且解決問題的質量較高。尤其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未來生活,對大學生涯進行合理的規劃成為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
社會服務能力是現代大學生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一項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從人的本質上來講,人人都渴望為社會服務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且只有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人才會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愛心、真誠這些品質。現在很多高校圖書館組織學生勤工助學,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為圖書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參與到圖書館的一些管理事務中去,并得到一定的酬勞。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在為學校服務的過程中,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收入;另一方面找到了自身的價值,確立了自信心,增強了服務社會的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在校園先進文化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自身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設施、優質的信息服務積極支持和推動校園先進文化建設,并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高校圖書館在校園先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高校圖書館必須繼續加強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和開發、優化館藏資源結構、努力營造虛擬和實體館藏相結合的圖書館精神文化,創新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方式、方法,重視圖書館人文環境的營造,努力構建高品位的圖書館物質文化,加強圖書館制度創新,努力建設開放性和一體化的圖書館制度文化,加快圖書館網絡化、現代化建設步伐,發展開放存取(OpenAccess),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提高館員的業務技能和素質,充分發揮館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努力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1]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20(3):2-4.
[2]韓海濤,宋智軍.面向和諧校園建設的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