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力
(遵義師范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貴州 遵義563002)
現在很多大學及大專都還在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這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理論知識及計算機操作技術。從2000年開始,我國就陸續在全國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至今已經有15年。現在,幾乎所有地區中小學都已經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學生對計算機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術都有所掌握,甚至有些發達地區的學生已經掌握簡單的程序設計思想。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現在的計算機公共課,如果還是繼續講授計算機基礎理論及OFFICE基本操作技術,這些教學內容及授課形式已經引起學生的強烈不滿,主要表現在:
(1)對教學內容不滿意。現在的大學《計算機基礎》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和OFFICE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操作方法。這些內容很大程度上和學生在中學學習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重復,對于從小學就開始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生來說,覺得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沒有再學習的必要。
(2)對教學環境不滿意。雖然大學都有計算機公共機房,但由于這幾年大學的不斷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機房數量不足,很多學校都把《計算機基礎》課分成兩部分,一半在教室上課,一半在機房上課。對于《計算機基礎》這種以實際操作為主的課程,在教室上課學生大部分都學不好,一到上課時間學生不是玩手機就是打瞌睡。
(3)對教學方法不滿意。現在在《計算機基礎》上課時,大部分老師還是以講授知識點+演示操作為主,但OFFICE操作的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不強,學生對知識的拓展用法不明白。最終學生在學習了這門課程之后還是不知道有什么實際用途,甚至在寫畢業論文、制作推薦函時連基本的格式都制作不好。
(4)對課程評價標準不滿意。在現在的教學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作業主要以完成實驗指導書或實驗報告上的內容為主,內容統一,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造成他們相互抄襲,甚至拿別人的作業交差;在期末考試時,以類似等級考試模擬題來考核學生,讓很多學生在平時學習了OFFICE這個軟件后,只會完成幾個老師規定的作業,或者在上課時只是用來玩游戲和看電影,在期末時只是盲目的練習等級考試模擬題還沒有學以致用。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從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方式及課程評價體系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
(1)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改。我們現在《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大部分是學生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就已經學過,如果再讓學生學習這些內容,會讓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甚至覺得這門課程沒有開設的必要。因此,《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內容就算要讓學生學習OFFICE的應用技術,也可以提高難度,讓他們以學習OFFICE的高級應用為主,比如,可以把長文檔的制作、郵件合并、常用函數的應用、利用PowerPoint制作賀卡、試卷等內容加上,甚至可能讓學生在WORD、EXCEL和PowerPoint中嘗試寫宏命令。
(2)對教學環境進行變動。《計算機基礎》是一門以實踐操作為主的課程,這門課程建議整個上課環境都在機房中進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是在整個機房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管理及引導,利用一些教學管理軟件來限制學生在上課時間看電影、打游戲等,對于學生沒有按照教師要求進行操作練習的同學,要進行嚴肅處理,其目的是讓學生自覺練習學習內容,讓他們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要學生抵制網絡誘惑;對于教師來說,每節課都要進行充分的備課,不但每次課都要有一個教學主題,對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指導。
(3)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由于學生在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對計算機基礎操作都有一定程序的掌握,但不同地區的學生掌握程序不一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不用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再講授及操作方法演示一遍,可以在上課時,以聯系他們專業及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提出要求他們完成的題目及制作要求,讓他們發揮創造性,對于不懂的知識可以通過自學或問教師及同學來查缺補漏,通過具體的案例制作,可以把整個軟件的操作技術進一步提高,也可以幫助學習提高制作及設計能力,讓學生通過練習把中小學學習內容進一步提升,以達到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當然,教師的教學手段可以多樣化,借助現代教學工具開展教學,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教學的魅力。
(4)在課程評價中,更加注意過程化評價。以前學生練習的內容是千篇一律的,不能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因此,在平時練習時,老師可以把教學內容以章節為單位,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和學生興趣設置綜合性案例,比如,對學師范專業的同學,設計的教學案例可以以教學為主,在WORD學習時,可以讓他們設計某一次課的教案,在POWERPOINT學習時,可以讓他們結合他們設計的教案,制作這一次課的課件。這樣,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自主設計有特色的綜合作業,還可以讓他們對將來就業要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考試時,教師可結合整門課的知識點、學生的專業、將來的工作要求設計一個綜合性的在作業,讓他們利用一段時間來完成。在完成這個大作業的同時,讓學生鞏固所有所學內容,并對這門課程在他們生活、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認識,提高他們對這門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
通過以上改革,讓學生在學習了《計算機基礎》這門公共課程后,能夠根據工作、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問題,讓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真正成為幫助學生融入社會,成為信息社會合格大學生的必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