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最早是在19世紀由托拉西基于認識論的視域提出的哲學概念。按照俞吾金的觀點,對意識形態的早期探索可以追溯到培根。培根從認識論的立場出發,認為科學知識的獲得不能囿于既定傳統和偏見的束縛,應該跳出由傳統觀念、語言邏輯和思維定式構筑的藩籬,這成為意識形態概念產生的重要推動力。托拉西深受孔荻亞克的影響,從感覺出發去探索認識產生的可能性及規律,提出“意識形態”這一概念。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可用“知覺”、“回憶”、“判斷”、“意愿”來表示,這四種活動歸根到底可以還原為感覺的不同類型,因此托拉西希望通過意識形態建立起“觀念向感覺還原”的經濟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等學科,使意識形態成為社會的理論基礎。可見,在托拉西那里,意識形態是作為一種基礎性的哲學概念,是試圖將各門科學奠基于感覺經驗之上的基礎性理論。
隨著對意識形態研究的深化,最初作為認識論哲學概念而出場的意識形態幾經嬗變,突破其原有的認識論立場和哲學思維,使用的立場和領域不斷拓展。總結學界對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所使用的立場可以歸結為以下三種:一是認為意識形態是“虛假意識”的貶義概念。對意識形態的貶義批判最早始于拿破侖。在復辟帝制的道路上,拿破侖受到以托拉西為首的“意識形態家”在理論上的聲討,因此拿破侖公然斥責意識形態是空想的、虛假的,是對現實的歪曲,斥責“意識形態家”是脫離現實的 “空想家”,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他們的蔑視和譏諷。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青年黑格爾派僅僅從觀念、思想和概念的理論角度上對德國社會現實所進行的批判實質上仍然沒有離開過哲學的基地,僅僅是理論上的、不切實際的“喧囂”,并斥責其所謂的“批判理論”是空想的、虛假的“意識形態”。二是中性意義上的描述性概念。曼海姆認為應該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意識形態。從知識社會學角度來說,意識形態還是保存了某種正確的東西,意識形態的研究就是要努力使意識形態轉換為知識社會學,從而獲得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三是積極意義上的褒義概念。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后,列寧提出要建立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并指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科學的。在此意義上,意識形態擺脫其“虛假意識”的“罪名”,而與科學性相聯結,成為一個褒義概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形成了其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回歸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經典描述,基于存在論的視角,不難發現其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是在批判與重建中尋求對意識形態的超越。
馬克思闡明了意識形態的產生根源、階級性、統治性,并在三種語境中對意識形態作出區分。首先,意識形態根源于社會存在。意識形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其產生的根源只能在社會存在、在人們的物質生產方式中得到規定,因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①正是把意識形態歸結于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將存在的物質基礎歸結為現實的生活過程,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就從根本上區別于傳統的“空想的”和“虛假的”的意識形態。從意識形態存在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意識形態對于社會存在的依賴性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依賴于人們的生理過程一樣,意識、意識形態絕不是從思維到存在、從天國到人間的過程,而是恰恰相反。把意識形態歸結為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就失去了其思辨意義上的獨立性外觀,因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②這樣,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就是在歷史存在中、在人們的物質生活、物質交往中獲得了其存在意義上的規定性。其次,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意識形態是一定階級的愿望和利益在政治上的反映和表達,任何時期的意識形態必定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代表著統治階級利益的訴求。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歸根結底,意識形態依然是對物質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反映,是在物質生產過程占支配地位的主體利益的表達。最后,意識形態的階級性局限決定了其統治性。意識形態既然是少數統治階級的物質關系在思想和觀念上的表現,是統治階級物質利益的體現,而非歷史存在主體的普遍價值訴求。因而,統治階級為了將統治秩序控制在穩定、牢固的基礎上,實現其統治目的和階級利益,不得不將代表其物質利益的觀念表達轉化為另一種能為社會全體成員接受的意識形式——意識形態。因此,意識形態成為粉飾階級統治的抽象性觀念,也成為“虛假意識”的代名詞。
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中使意識形態達到存在論的批判高度。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概括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意識形態是階級統治的形式;意識形態的存在具有必要性;意識形態之超越途徑。正如郁建興所說,應該從存在論角度來理解意識形態概念。基于存在論視域馬克思的意思形態批判理論不是為了顛倒虛假意識來獲得真理性認識,更不是為了建構一個一般社會認識理論,而是在于通過意識形態批判來揭示人類生存狀況,并謀求這種生存狀況的改變。存在論視域的意識形態解讀一定程度上而言更貼近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旨趣。因為在馬克思那里,意識形態不僅僅是空洞的概念,更是具有現實指向性、具有實踐性的批判意識。正如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提綱》中所宣稱的那樣,“哲學家們總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③
隨著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深入發展,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也在交流與碰撞中逐漸實現“共融”;國際關系和外交領域中也在努力尋求經濟交流和貿易往來的“雙贏互惠”而逐漸淡化了意識形態的對立。然而,意識形態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全球化所帶來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新變化一方面對于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我國共筑“中國夢”提出了廣闊的國際平臺;但是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仍然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必要性。
從理論層面來說,意識形態作為國家的上層建筑,與國家緊密聯結。在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中,雖然意識形態是其批判與超越的對象,是統治階級利益的觀念代表,是遮蔽階級統治目的的工具,一定程度上是“虛假的”和“空想的”,但是意識形態仍然是階級社會中維護統治秩序、凝聚社會力量、推動社會進步之必不可少的思想體系。只要國家依然存在,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就有其存在歷史基礎。在全球化時代中不同國家和民族仍然是相對獨立的利益共同體,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在聯系日益緊密的同時沖突也在不斷加劇。兩極格局時期意識形態形態的尖銳對立在全球化時代采取了緩和和隱蔽的新形式,思想、價值觀念和文化成為意識形態的新載體。從實踐層面來說,共筑“中國夢”的實踐需要意識形態凝心聚力。長久以來,人們對于意識形態在情感理解和價值認同上帶有本能的“拒斥”。對意識形態的拒斥情結不僅是公眾對意識形態認知的誤解,也是公眾片面認知方式的表現。人們過多強調意識形態“虛假性”而忽視了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就社會主義制度下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意識形態之社會功能來看,意識形態體現著社會成員最廣泛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共識,因而能發揮其社會凝聚力的功能。作為處于社會變革和發展進步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時刻警惕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多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干擾,統一億萬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團結一致共筑“中國夢”,必須發揮意識形態“社會水泥”的凝聚力,必須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因此,無論是就理論層面而言還是從當下的社會存在來看,意識形態的存在仍具必要性。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M].北京:商務印書館.
[3]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郁建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嬗變與轉型.[J].北方論叢,2008(01).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52.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52.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