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男
(唐山海港開發區幼兒園)
由于我園幼兒的家庭教育和環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導致幼兒的生活習慣也迥然不同。有部分幼兒的家長文化素養不高,整天忙于生計,對教育不夠重視,因此孩子生活衛生習慣很不好;還有部分幼兒的家長雖然自身文化程度較高,但不懂得全面教育,只是長期重視知識傳授、智力開發而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孩子的自理能力極差等。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認為:“凡人生所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
因此,我園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研究》課題。
目前,國內外對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很多,但多數都是質性研究,對于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研究很少,多數停留在實踐經驗的總結上,而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如河南教育2006年第10 期中《如何讓幼兒養成生活常規》一文中指出,首先培養幼兒行為的計劃性和自覺性;然后營造氣氛,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并與家長合作,反復訓練形成習慣。蘭州學刊2008 年第4 期《家庭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中,也強調教育的一貫性和一致性;并運用激勵機制反復強調。還有許多幼教及家教核心刊物也以論文的形式,質性研究的方式,呈現給我們比較多。
本課題通過制定量表進行研究;根據量表分析幼兒現有情況,明確幼兒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不同家庭環境的幼兒不良生活習慣的表現;針對觀察分析幼兒生活習慣存在的幾種情況教師設計干預內容,探索幼兒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1.研究幼兒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特點;
2.探討影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相關因素;
3.探究我園幼兒在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各種可能的培養方案。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3~4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內容,本研究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習慣,包括正確使用餐具、不挑食、專注進餐、保持桌面干凈、飯后能擦嘴、按要求喝白開水等。
2.睡眠習慣,包括睡前做到大小便、能安時睡眠、按時起床、獨立安靜入睡、睡姿合理正確、會有序地穿脫衣服等。
3.個人衛生習慣,包括飯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會用毛巾擦手、會用手紙擦屁股、保持個人衛生整潔等習慣。
幼兒園中、小班幼兒全體幼兒。
1.基礎理論研究階段(2012 年9 月~2012 年12 月)
先進行理論文獻的收集、整理、組織全園教師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理論知識。2012 年11 月份,我們進行題前調查,對幼兒園的中、小班370 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幼兒在家的飲食習慣、睡眠習慣及個人衛生習慣三方面。針對家長的問卷調查表,我們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很多孩子在家的表現和幼兒園的表現差異很大。2012 年12 月份,我們又進行一次教師問卷調查,與家長問卷調查表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哪些是幼兒園共性問題,那些是家長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家園共育。然后,我們做了開題論證,找出我們研究的價值所在,制定研究實施方案。
2.實證實驗階段(2013 年3 月~2013 年12 月)
1)落實課題活動計劃、認真填寫各種表格。
2)針對幼兒存在的問題,分析、探討形成因素,找出培養幼兒好習慣應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執行過程中,隨時根據幼兒的調整目標,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
3)注意收集相關資料,為幼兒的課題結題積累必要的基礎。
4)與家長定期溝通,了解幼兒在家的生活習慣,家園聯手做好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工作。
本階段教研組成員通過對家長、老師的問卷調查表進行了詳細分析,各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實施干預的方案,進行觀察記錄、個案調查、活動觀摩、跟蹤指導等工作。并且定期小結課題研究情況,再通過量表分析總結被研究幼兒的變化情況。
3.結題階段(2014 年3 月~2014 年6 月)
研究者收集課題資料,裝訂資料,撰寫出自己的研究心得體會和經驗論文,形成文集。課題組認真總結,撰寫課題的研究總結,在此基礎上撰寫報告。幼兒園請專家來園指導,鑒定研究成果,申請結題;推廣研究成果。
1.問卷調查法
通過問卷了解幼兒在家及在園的生活習慣表現。
2.教育情境法
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通過幼兒游戲體驗,培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目的。
3.教育觀察法
通過對幼兒生活習慣的觀察記錄,分析總結幼兒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特點與規律,探究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途徑。
4.個案研究法
對于個別案例進行指導和研究。
1.前期調查分析報告
通過對我園小班150 名幼兒在園及在家生活習慣的表現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3 歲~4 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表現,女孩要好于男孩;孩子們在幼兒園的表現要好于在家里的表現;農民工子女的表現要好于雙職工家庭子女的表現。
2.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研究
1)統計、分析幼兒在進餐時不良習慣的表現有:部分幼兒需要在教師的幫助和監督下進餐,許多幼兒進餐時有漏嘴巴的現象,吃完桌上、地上都是飯渣;部分幼兒有挑食現象,喜歡的飯菜吃得到很多,不喜歡的飯菜一口都不愿意吃;部分幼兒吃飯時邊吃邊玩、講話、嬉戲、導致打翻湯水,不能專注進餐;部分幼兒飯后不能自主擦嘴、漱口,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個別幼兒不會干稀搭配吃,有的只吃干飯而不吃稀飯、有的只吃稀飯而不吃干飯。
2)分析造成小班幼兒進餐不良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家庭環境的影響。
3)針對以上飲食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餐前教育活動的開展。通過故事的誘導使幼兒學會進餐方法;利用角色扮演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通過一些經典兒歌也能潛移默化的告訴孩子們一些用餐時的小禮儀;讓幼兒帶著一個愉悅、期待的心情去用餐;進餐前要洗手;餐前幾分鐘盡量避免幼兒劇烈運動。
②進餐過程中的組織。在進餐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浸潤在故事角色中,把進餐當做故事的延伸,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在情境中學習、規范進餐習慣;創設良好的進餐氛圍,對進餐表現好的幼兒,教師及時鼓勵幼兒;老師利用夸張的動作、有趣的角色來吸引幼兒進餐的欲望;座位的安排,榜樣的作用,環境的吸引有時也能對孩子起到督促作用。
③餐后活動的指導。引導孩子吃完后,將自己餐桌上的食物殘渣收拾到碗里,并把碗輕輕地放到餐車上的桶里;培養幼兒養成飯后漱口、洗嘴、用毛巾擦嘴的習慣;老師們利用兒歌教幼兒正確漱口的方法;在餐后自由活動的時間里,老師把故事中幼兒們熟悉的、愿意親近的角色和幼兒們吃飯的特點建立鏈接,進行評價和獎勵;餐后組織幼兒散步10~15 分鐘,既幫助幼兒進行食物消化,也是帶領幼兒放松身心、交流談話的好時機,讓每個小朋友擁有愉悅的心情;把課題研究延伸到區域活動和戶外活動中,菜和水果模型,供幼兒投擲和搬運用。
④充分利用家長平臺。與家長及時溝通,轉變家長理念,共同為幼兒成長創設良好生活環境。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首先幫助家長樹立良好的飲食教育觀念,向家長介紹有關幼兒飲食習慣的培養方法,讓家長掌握愛和嚴厲的分寸,滿足孩子合理的正當的需求,不要無原則的遷就和讓步,家園配合共同糾正幼兒的不良習慣。
3.培養良好睡眠習慣的研究
1)統計、分析幼兒在午睡時不良習慣的表現
幼兒不喜歡午睡;裝睡現象;睡姿不正確;中途入廁現象;喜歡在床上擺弄小東西;穿脫衣服有困難等現象。
2)分析造成小班幼兒午睡不良行為的原因
幼兒睡眠環境的變化;幼兒自身的原因分析;幼兒自理能力的差異;家長自身行為的影響。
3)針對以上幼兒午睡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做好入睡前的準備活動。通過集體教育活動中,教給幼兒一些有趣的兒歌,明確幼兒在午睡時要做到哪些事情,養成好的午睡習慣。組織幼兒午飯后散步10~15 分鐘,這是我們老師每天必須做的。提醒幼兒睡前入廁,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檢查幼兒身上或床上有沒有危險物品,既有老師檢查,也有幼兒相互監督檢查。培養幼兒有順序穿脫衣服、鞋子的習慣。適度的指導約束。營造午睡氛圍。
②糾正幼兒不良睡眠習慣
培養幼兒正確的睡姿。細心觀察,糾正個別幼兒不良習慣。教給幼兒正確的穿脫衣服、鞋襪的方法。家園一致,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
4.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1)統計、分析幼兒在個人衛生方面的不良表現
①象征性的洗手,小手洗不干凈;
②自覺性差,需老師的不斷監督;
③有些幼兒不愿意在幼兒園解大便;
④幼兒在幼兒園的衛生習慣要好于在家。
2)分析造成中班幼兒不良個人衛生習慣的原因
①家長的習慣影響孩子;
②家長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
③家園共育工作做得不夠。
3)針對以上幼兒個人衛生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的措施
利用集體教育活動、組織游戲比賽、個案追蹤研究、平時教育活動、家園共育教育、反復訓練強化等形式,對幼兒實施有計劃的教育。
總之,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觀察、交流、討論、游戲、示范、表揚等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引導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現在,絕大多數幼兒養成了良好的進餐、午睡、個人衛生習慣。能夠文明進餐,做到不挑食,飯前洗手、飯后漱口;進入臥室時能保持安靜,穿脫衣服快速有序,保持正確的睡姿,從需要老師安撫到能自己睡覺,有的小朋友還能自己折疊薄被子;個人衛生習慣也明顯提高,都能做到衣冠整潔,勤剪指甲、勤洗澡等。有的孩子在家中養成的一些壞習慣也得到了改正。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保證了幼兒健康成長。幼兒的抗病能力增強了,幼兒的出勤率也較以前明顯提高。我們的教育引導也促進了孩子們的認知和情感的發展,他們熱情活潑、積極好學,展現了良好的園風園貌。
教師主動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意識增強。在科研活動中,我們主動學習有關的理論。如《綱要》中有關健康教育的內容及要求。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有目的的認真觀察幼兒的表現,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思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主動提高研究活動的質量。
提高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水平。在研究中,為了提高研究的質量,我們通過研究多次制定了《家長問卷調查表》,《觀察記錄表》、構建園本課程、制定培養方案、總結、撰寫教學隨筆、論文等多種方式,使自己在觀察、記錄、評價、指導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得到提高和鍛煉。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在課題的研究中,我們通過發放調查表、致家長信、早晚入園、離園時間的交流、家園聯系冊、幼兒園網站等多這種方式,讓家長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使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參與到班級的教育中來,我們和家長像朋友一樣交往,共同建立互信、互動的模式,使教育的效率最大化。這一年來,我們的科研活動進展順利,并最終取得良好的效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信任。
以課題研究為契機,各實驗班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并且很好地把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戶外游戲活動聯系起來,使教育活動充滿趣味性和教育性,根據各班的主題活動案例,我們構建了園本課程。
本課題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陷,由于幼兒園的其他的工作影響了課題研究的計劃,如培養3~4 歲幼兒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的研究就未按計劃執行,本來是小班課題研究,而推到了幼兒升中班;由于受研究技能、方法指導的影響,對整個課題開展及實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課題組的領導對實驗班的指導不夠;當前多數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觀念和水平有所欠缺;一些實驗班教師參與課題的積極性不高等。這些不足,原因來自各個方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其中課題組的教師理論與實踐不能很好地結合還是比較重要的原因。
當然,在以后的工作中,隨著教育者的經驗積累,我想我們還會做出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我將帶領老師們沿著科研這條路一直走下去,讓我園的科研事業蒸蒸日上。
課題研究,使我園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學習、討論、嘗試等手段,轉變了教育思想,樹立了正確教育觀念。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并將習慣養成教育貫穿一日活動的始終;教師們在平時更注重言傳身教;同時,也加強了與家長的溝通,有效地利用了家長資源,做到了家園同步。在專業發展方面,我們體會到了科研成功的樂趣,感受到了科研樂趣,完成了課題從立項開始到結題的整個過程,使我們對平日工作能夠進行反思與研究,使科研活動充滿了活力。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把課題分解成三個部分來做,為了做得更細一些,我們還按幼兒不同年齡段來研究。在研究每一部分內容的時候,研究者們都要做大量的調查工作,認真統計、分析幼兒存在哪些不良的表現,然后進行仔細觀察、分析、研討形成不良習慣的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和造成的原因,研究者們制定、實施干預方案和措施。最后,按幼兒不同年齡段的研究總結成果,整理文獻。
這些成果都是我們經過試驗而得出的,是可行而有效的成果。因此,我們要將這些研究成果在我園全面推廣,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用。以前對于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的習慣培養,一直是老師們頭疼的事,今后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成果幫助老師走一條捷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