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萍
(東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生態道德教育的提出,是基于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理性思考的結果,它旨在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隨著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生態道德教育面臨著新的時代使命,兒童生態道德教育作為一個重要課題擺在我們面前。生態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自覺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童年期是培養兒童道德自覺的黃金時期,可通過加強認知、自主參與和實踐體驗,有效提高兒童生態道德自覺的能力,提升兒童生態道德水平,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態道德教育具有生態倫理性、教育意義性和道德自覺性的特征。
生態倫理性,是從傳統的為人之道、待人之道的人倫之理轉向從道德的角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道德范疇當中。學者李培超在《自然的倫理尊嚴》中認為“道德的緯度就不能只受人與人的關系的限制,它必然要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他正是從生態倫理的角度來闡釋生態道德教育。
教育意義性,重在強調活動中的教育引導作用,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加強保護生態意識、培養生態道德素質和提高道生態保護能力。學者劉振亞從教育引導的角度,認為“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是指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啟發引導人們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習慣。”
道德自覺性,是從活動主體出發,強調受教育者在與自然的接觸中自覺養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并自覺培養相應的道德文明,并用道德觀念去自覺維系人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王正平、周中之也認為生態道德教育“是用人類特有的道德自覺精神協凋人與自然的關系或人與自然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促進人、社會、環境的協凋與可持續發展。”
因此,生態道德教育要多層次地展開,既強調生態倫理,從道德的角度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又要設計好環節,加強保護生態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使之具有教育意義,并促進兒童自覺用道德觀念去自覺維系人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在童年期,兒童應當受到良好道德刺激和道德培養,這將對其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生態道德教育對兒童的生態倫理呼喚、良好道德的培養,道德自覺的喚醒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道德自覺有利于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目前,受“先污染后治理”“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等陳舊觀念的影響,一些兒童缺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識。因此,在生態道德教育活動中喚醒兒童的道德自覺,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自覺抵制不良現象和價值觀的影響,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從小為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是道德自覺有利于兒童有意識地自我完善。喚醒兒童的道德自覺,有利于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能夠以自己為對象進行思考,思考自己應當怎么做、要成為怎樣的人。
三是道德自覺有利于兒童為生態文明建設而自覺努力。道德自覺的形成,有利于兒童以主人翁的心態來承擔這一歷史使命,自覺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道德自覺是兒童內心深處迸發的原動力,這種道德力量,是實現美麗中國夢想的堅固基石。
一是從認知學習中培養兒童生態道德自覺。早在我國春秋時期,孔子就曾說過:“少成若天性,習貫之為常”,意思是說年輕時養成的習慣,如天然生成一樣,一旦成為習慣就不易改變了,也就是“習慣成自然”的意思。道德教育就是通過不斷地喚醒,培養兒童對自我的約束能力,最終形成一種道德自覺。
二是在自主參與中提升兒童生態道德自覺。生態道德教育中強調兒童“自主參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教育對人本身的意義和價值。一個孩子面對大自然,用畫筆描繪出一幅畫。無論成人對這幅畫的評價如何,對孩子而言,這幅畫是他的心血與創造,是獨一無二的。他愛這幅畫,愛他所描繪的大自然之美。自然那么美,又有什么理由去破壞它呢,又有什么理由不保護它呢?這樣,孩子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顆生態道德自覺的種子,生根發芽。
三是在實踐體驗中提高兒童生態道德自覺。生態道德教育是在實踐中完成和實現的。活動是一種好的載體,它是聯通生態道德認識和生態道德實踐之間的橋梁,對于實現生態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標、促進兒童的生態道德自覺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生態道德教育中,注重兒童的道德自覺,有利于兒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兒童在道德領域的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同時,這是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新思考,有利于少年兒童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盡責,為建設美麗中國共同努力。
[1]王正平,周中之.現代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劉振亞.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探索[J].教育探索,2007,(2):90 -91.
[3]李培超.自然的倫理尊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894.
[5]周精辟.人與自然之生態道德教育探析[J].湖南社會科學,200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