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允球 季 宏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嘉興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生態道德是以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為基本內容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它包括一系列生態道德關系、意識、規范、實踐和能力。生態道德要求人們以倫理道德為視角,反思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和行為,因此它是促進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倫理道德。傳播生態道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生態道德教育。
在“五水共治”的視角下,我們已經意識到水污染嚴重、水資源效率低下、水環境質量低劣等問題,對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促使兒童關注“五水共治”,系統思考人水和諧并付諸行動,對于推進“五水共治”、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基于“五水共治”的生態道德教育應包括:
1.“五水共治”生態道德知識儲備
基于“五水共治”的生態道德知識儲備,培養兒童人水和諧的觀念,應包括“五水共治”的相關知識和信息,如普及“五水共治”的政策、法規;了解“五水共治”的背景、內涵、意義和關鍵點;理解“五水共治”的階段性目標和各項保障措施;了解嘉興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目標。
2.“五水共治”生態道德意識開發
基于“五水共治”的生態道德意識開發,應注重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積極開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行為規范、行為準則和相應的對錯(善惡)標準教育,大力營造“五水共治”宣言、口號、標語、金點子、名言、警句的宣傳氛圍;培養兒童對水環境的美好情懷,以及他們在護水、節水中長期堅持的意志力。
3.“五水共治”生態道德實踐活動
基于“五水共治”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應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層次,積極著手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對實踐教育內容和形式進行設計。例如,尋找最美護水人、尋找記憶中的碧水藍天等尋訪活動、開展情景劇表演活動,開展節水、護水的科普競賽、小發明、小制作、金點子征集等實踐活動。
4.“五水共治”生態道德能力培養
基于“五水共治”的生態道德能力培養,應重點為兒童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幫助兒童學習、鞏固不同情境下,正確解釋、判斷和抉擇生態問題的能力。例如,創設減少生活中的水污染,家中內澇積水的解決方案,汽車涉水逃生,日常生活節水等情境,促使兒童提高解決“五水共治”具體問題的能力。
兒童思維活躍、個性張揚、可塑性強,基于“五水共治”的兒童生態道德教育,要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針對兒童的年齡階段,結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
由于兒童之間的成長環境差異較大,他們的生態道德意識和能力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對生態道德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差異也會比較大。因此,生態道德教育必須科學地制定教育內容,使教育的廣度、難度、進度與兒童的接受能力相適應,認真分析兒童的特點與需求。在教育中,應豐富教學手段、研討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形式,分層分類地制定教育計劃。
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應充分認識到,由于兒童知識體系的不全、年齡的差異、邏輯思維能力的限制,在理解生態道德的觀念、規范、實踐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應該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分年齡段,可從趣味性和簡單易行的游戲開始,逐步過渡參與實踐活動,再到進行生態調查,設計生態小發明、小創造,循序漸進地提高兒童的生態道德。
兒童生態道德教育,要充分考慮兒童所處環境帶給兒童的各種影響,包括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兒童所接觸的人群所持有的生態道德觀念、所擁有的生態道德行為,以及所具備的生態道德能力帶給兒童的正向或者負向影響。在基于“五水共治”的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要盡量在兒童生活環境中樹立正面的榜樣,盡可能地減少或者弱化不正確信念、觀點、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兒童的生理、心理發育尚不成熟,思想上易于受到外界干擾,這就給生態道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過程的長期性也與道德形成的規律有關,兒童生態道德的形成過程以及不良道德的克服,都需要經過反復地培養和修正。只有清楚地認識到生態道德教育過程的反復性、長期性、曲折性,給予兒童足夠的耐心,與時俱進地添加新內容,反復多次對兒童進行教育,才能夠保證預期的生態道德教育效果。
結合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特點和基于“五水共治”的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現狀況來看,在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選取上,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在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選取上,要多關注兒童的特點與需求,要盡量結合兒童的成長規律、道德發展規律來選擇教育內容,要盡量選擇與兒童生活相適應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兒童易于接受和理解,使生態道德教育充滿生命力。
例如,從“五水共治”出發,設計推出與“五水共治”相關的“我的自然伙伴”這一教育主題,培養我市兒童的生態道德教育意識,促使他們形成尊重、熱愛水資源的情懷;進一步幫助我市兒童簡約生活,養成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踐行“五水共治”戰略部署,養成護水、節水好習慣。
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在內容選取時,要突出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在實踐過程中,要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對兒童所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進行全面評估,合理選取符合兒童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的內容,利用兒童親自然的認知傾向,通過實踐教育,幫助兒童更好地提高生態道德認識水平。
例如,從“五水共治”出發,分層次設計推出與“五水共治”相關的“我的自然生活、我的自然責任”等主題教育內容。通過兒童自主地調查研究、尋訪實踐,使他們盡快地掌握與“五水共治”相關的物理、化學、生物知識,了解當地的水資源狀況,從身邊事做起,積極投身“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實踐活動中,啟發他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引導兒童積極探索踐行“五水共治”的途徑。
開展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應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學校、家庭、社會資源的相互整合,全方位拓展,最終實現育人目標。
家長在兒童生態道德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把家庭教育作為生態道德教育的第一課堂。
首先,應倡導家長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態道德水平,積極引導兒童全面健康發展。家長要以身作則,綠色消費、節約水資源,用自己的行動給兒童做出示范。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重教導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態意識和生態品格,當兒童遇到涉及與水有關的生態道德方面知識和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積極地加以指導和幫助。
首先,應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結合兒童的發展特點,增開與之相適應的生態道德教育課程,有效地培養兒童的節水、護水生態價值觀,激發兒童的生態道德情感和信念,推動兒童生態行為的養成。其次,要適當舉辦生態道德實踐活動,提高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參與度。
生態道德教育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在自主解決生態問題時,又需要較強的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社會機構應充分揚其所長,成為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
首先,可以充分開發和利用具備各種生態資源的社會機構,例如,利用污水處理廠、循環產業等環境資源管理部門提供的學習和實踐基地。其次,校外教育機構還可以充分發揮其能力和特長,在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性方面多探索,多努力,促進兒童生態道德的增長和能力素質的提高。
總之,基于“五水共治”的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需要認真結合“五水共治”的生態道德教育內涵分析和兒童的生態道德教育特點,精心設計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積極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等資源,創設良好的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大環境,促進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發展。
[1]代峰.中國兒童生態道德狀況的城市比較.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9,(11).
[2]嘉興市科學技術協會,《五水共治科普知識問答》編委會.五水共治科普知識問答.科學普及出版社,2014,8.
[3]季宏.“知行合一”做好兒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嘉興日報,2014 -9 -21.
[4]黎偉,謝樹平.青少年生態道德教育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3,1.
[5]楊秀輝,李紹東.公民生態道德法律意識培育研究.法制與經濟,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