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文
(武漢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為建設和保護美麗家園,讓天藍、地綠、水凈的自然生態環境與我們共生共存,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武漢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利用自身陣地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從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入手,通過實踐創新,開展了以生態道德為主題的系列公益活動,充分發揮了中心的陣地功能。
一是根據地理位置特點和優勢,以毗鄰的金銀湖濕地公園為項目研究基地,組合、挖掘社會教育資源,聘請市環保、園林、農科院校等職能部門的專家對項目進行跟蹤指導,使項目研究、實施更具權威和科學。
二是以“保護濕地建設美麗家園”為活動主題。通過引導兒童走近濕地、走進自然,從身邊的濕地生態開始關注與了解、收集、研究天然濕地資源的信息與知識,不斷認識“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地球母親”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保護濕地、保護生態的意識和自身的責任,促進和完善兒童生態道德意識的形成。
三是組織各項活動時,將生態教育與武漢發展結合起來,只有每個人把身邊的生態保護好了,才能實現全市的生態環境轉變。活動通過個人的行動來影響大眾,為建設美麗武漢形成合力和,同時也為兒童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形成有效合力。中心選擇武漢市“綠色學校”——華中里小學作為項目對口實施單位,將該校的濕地館作為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活動場所,發揮其校園科普基地的教育功能,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濕地館;通過“我是環保小衛士”活動,為來校參觀的學生、兒童、新聞媒體進行介紹、普及濕地保護知識。活動開展后,深受學生喜愛,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好評。
二是開展濕地主題課外研究活動。為探究“濕地動物的多樣性”和“濕地植物的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組織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平臺查找黑龍江的扎龍、吉林的向海、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陽湖等我國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包括長江、黃河、淮河等濕地)的有關資料,了解它們現在的生態狀況,并結合濕地日、植樹節、地球日、愛鳥周、世界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環保紀念日開展主題宣傳和戶外采集活動。
三是開展“濕地與我們”生態規章的征集活動。發揮兒童想象力和實踐能力,生態規章征集活動吸引了眾多學生的積極響應。活動共征集生態規章優秀創意作品36 件,評選出5 件優秀作品。
四是組織學生開展生態夏令營活動。在市環保局、市野保處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學生走進濕地公園、親近自然。活動中,孩子們賞“濕地之美”,觀“濕地小蟲”,探“濕地秘境”,進一步了解濕地、水對環境的作用,培養愛濕地,愛自然的意識。活動中,環保教育專家及時為孩子們講解水資源知識,通過有趣的游戲,了解我市水資源分布情況和濕地在水資源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分享關于濕地、水的探究成果。活動中還圍繞愛護濕地、保護生態這一主題,制作環保小報、設計節水標志、發送倡議書等活動,讓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濕地與人類息息相關,保護濕地、維護生態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一是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近年來中心不斷推動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深入開展,整合多方資源,發揮濕地教育的特色引領助推生態教育,從意識、知識、行為等層面全面推進,積極探索兒童生態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建立起社會關注、領導關心、專家支持、學校重視、家庭參與“五位一體”的生態教育體系。
二是不斷總結形成體系。通過加強生態意識、保護行為、實踐參與的課程組織教育,不斷總結活動教育規律,形成中心獨特的生態教育活動組織體系,同時加強與相關學科專家的共同探究,實現基地特色生態教育體系。
三是加強宣傳擴大活動的輻射面。生態道德教育單靠一個人、一個專家、一所學校、一個家庭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中心要通過各種宣傳途徑,將一批批參與者對濕地的認識和體會告訴更多的人,以帶動全社會共同關注濕地、保護環境,形成一群龐大的社會環境保護體系。
四是創新的活動方式。實踐活動不同于傳統課堂式的傳教,中心為孩子搭建的是一個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的教育活動實踐平臺,通過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現、思考、討論、實踐……
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校外教育機構只有發揮陣地優勢,充分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基地活動教育特色,打造出“兒童參與—老師輔導—基地實踐—專家指導—成果展示”五位一體的實踐教育活動品牌,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才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共同參與,使更多的兒童從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為建設美麗家園、美麗中國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