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衡陽市婦聯好苑幼兒園)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急切地呼喚人們生態意識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園通過開展“哈樂·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探索,培養學前兒童的生態意識,讓兒童成為具備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的人。
兒童生態道德水平在認知層次上高低不一,他們的行為與認知也因此經常脫節。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孩子通過課堂或其他渠道了解一些關于水的知識,可卻無法很好地在生活中踐行節約用水。為幫助兒童獲得知識、情感和行為的整體提升,我們認真研究了兒童的認知和發展特點,把兒童作為研究的主體。我們在每一個活動中遵循“兒童參與”理念,為兒童創造參與的機會和條件,不斷深入地引導兒童積極主動參與。我們創編了科學故事《小水滴旅行記》,讓孩子們知道水從哪里來,最后要流到哪里去。我們組織實驗操作《水的三態》,幫助兒童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水的特性。暑假期間我們組織家長和兒童到水上樂園開展親水活動,加深了兒童對水的認識,增強了兒童愛水的情感。我們還帶孩子們去植物園開展自然考察活動,探尋水與生命的關系;到自來水廠參觀,了解自來水的生產運輸過程。這些活動收到了直觀的效果,孩子們現在看到路邊有個水龍頭在滴水,都會馬上主動去把水龍頭關好。孩子們還自發開展“節水小能手”的比賽,他們設計了很多節水標志,貼在家中或幼兒園的盥洗室,提醒家人和同伴節約用水。我們的實踐體驗包括了水的生態實驗課、植物園自然考察、自來水廠參觀考察等多種兒童感興趣的活動,讓兒童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了解水的寶貴與稀缺,自覺萌發愛水護水的生態意識。通過參與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兒童已經能夠將生態道德價值觀念主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兒童對自然及自然中的生靈具有天然的興趣,但這種積極情感如果沒有外在激勵,一時很難轉化為行動,導致兒童還不能如一地踐行良好的生態行為。主題繪畫和童話劇表演等形式,不但能有效促進兒童生態道德意識的養成,并能激勵他們把這種積極的情感轉化為行動。我園分別以“水的魔幻畫”“能干的水精靈”和“美麗的湘江”為主題舉辦兒童生態畫展,有的小朋友畫上成群的魚在清澈的湘江水面自由自在的暢游;有的畫上蓊蓊郁郁的樹林,小鳥在樹上歌唱,小魚在水里在潛游,人和動物一起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許多小朋友的作品都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他們在宣傳水對人類生活重要的同時,也踐行自己愛水、惜水、護水的承諾。此外,我們組織孩子們為家長和社區居民在中心大坪演出兒童生態童話劇。孩子們在排練過程中,不但收獲了友誼,鍛煉了能力,還提高了生態保護意識。
社會和家庭對兒童的生態道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不但符合環境生態理論,對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持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組織開展了“家庭用水情況調查”“水污染調查”“植物園自然考察”“水廠參觀”、生態辯論賽等活動,將社區、家庭和幼兒園緊密聯系在一起,開始嘗試構建社會、家庭和幼兒園三位一體的生態道德教育網絡,幫助家長和兒童生共同提高生態道德意識。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水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和污水凈化處理的過程,我們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組織家長和孩子們參觀衡陽市演武坪水廠,并邀請水廠技術人員現場為大家進行講解。此外,我們組織開展了“水是不是人類的好朋友”辯論會。在辯論會上,正反雙方在辯論場上唇槍舌劍、各抒己見。正方謝馨怡家長和孩子列舉了自然、人類與水的關系,用水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來證明“水是人類的好朋友”的觀點。反方高雅晨和奶奶則用推理論證海嘯、山洪暴發、泥石流等災害給人類和自然帶來的傷害,力證水不是人類的“好朋友”的觀點。辯論會上高潮迭起,時而掌聲四起。正方家長和小朋友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還不時把問題拋給下面觀眾,比如洪雅茜問:“人不喝水行不行?”場下的觀眾回答“不行”,“那水是不是我們的朋友呀”,洪雅茜采取了讓觀眾和評委來幫助自己回答方式,以此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辯論大賽不僅豐富了大家水的生態知識,增長了生態道德意識,也培養了兒童多元能力的發展。最終,大家達成共識,人類只有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建立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人類的生活才能夠更加美好。通過“三位一體”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幼兒園與和家庭建立良好的生態道德網絡,實現生態道德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充分融合。我園98%的家長反映,孩子的生態道德意識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孩子們的愛水、護水、惜水意識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并且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關注湘江生態環境。
綜上,我們還需要不斷地轉變觀念,努力探索,總結反思,用科學的理論去分析和驗證,來不斷地創新和完善生態道德的方法,提高教師的德育教育能力,進而促進每一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