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蘭州市少年宮)
中國兒童中心2008 年起發起了以生態教育為主題的“全國少年兒童生態道德教育項目”,密切關注青少年生態觀的養成,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在生態項目的引領和指導下,蘭州市少年宮在多年開展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活動的基礎上,2014 年開展了以“自然的學校 自然的孩子”為主題的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此次活動倡導“人向自然學習”的態度,采用生態主題,倡導青少年“向自然學習”,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繼而涵養相應的生態觀、人生觀及世界觀,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熱烈的社會影響。活動的蓬勃開展,促使我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工作進行了思考。
多年來,我們在面向青少年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少年宮的引導示范作用,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尋找與合作方、參與者的社會效益共同點和最佳結合點至關重要。2014 年,我們開展的以“自然的學校 自然的孩子”為主題的蘭州市少年宮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實現了面的縮小和點的突破,在蘭州市城市四區多所中小學校中選擇了蘭州市六十九中、蘭州市伏龍坪小學兩所具有明顯特色的學校開展活動,這兩所學校離市區中心比較遠,但都具備生態道德教育實踐場地等硬件設施,并且具有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與基地稱號。同時,選擇美術、兒童文學這兩項容易操作、易暢抒真情實感的專業為主要切入點,在2014 年5 月中旬至7 月下旬,每周定時集結一次,由蘭州市少年宮選派專業教師為學生進行指導,以興趣小組為載體,吸引兒童自由報名參加,延續四周。我們在活動中注重因地制宜,利用學校的自然資源和實踐基地的優勢,通過帶領兒童種植、觀察,用繪畫、寫作、實驗記錄等形式分享成果來實現活動效果。
在開展兒童生態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撰寫實踐記錄這一環節,創設有效載體,才能真正激發少年兒童參與活動的興趣和激情,達到提升認知和實踐水平的效果。
我們考慮到兒童對這項活動理解和執行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我們采取了輪流漸近、集中培訓的方式向兒童普及生態道德常識與寫作知識。首先,我們給兒童解讀活動主題“自然的學校 自然的孩子”;在初步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建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怎么做,激起孩子們對此項活動的興趣;其次,以實際舉例的方式詮釋生活類、觀察類、隨感類三種類型生態實踐活動記錄的寫法及特點,與孩子們共同暢想親手創造的綠色世界。
在一次興趣小組活動中,我們向孩子們展示了用廢舊包裝紙和廢電池制作的裝飾品,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沒有想到這些廢棄物能夠被再利用。孩子們互相傳遞并研究這些作品的制作方法,還提出很多其他類型的廢舊材料再循環利用的建議,很多組員已經躍躍欲試想要親自動手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有用的物品。這些來自現實的觀察,不僅與由蘭州市少年宮承辦的蘭州市中小學生“綠色環保”手工藝作品制作大賽系列活動有效契合,更讓我們堅定了在此基礎上面向廣大兒童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信心和決心,努力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提供穩定平臺和良好環境。
“自然的學校 自然的孩子”——蘭州市少年宮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圍繞“我的自然伙伴”“我的自然生活”“我的自然責任”三大教育主題開展,組織8 歲至12 歲近600 名少年兒童參與,體現“參與、體驗”的教育理念,分為自然實踐、自然班級、問卷暢想、征文及招貼畫四個版塊。活動強調青少年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組織專業人員實施,指導思想清晰,活動形式新穎,板塊環環緊扣,培養青少年的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在征文及創作張貼畫版塊中,我們結合蘭州的地域特征與文化特點,以“我愛母親河、保護母親河”“建設美麗家園”“讓我們的地球更美麗”為主題開展征文比賽;結合社會關注點,以“理想的生態學校”“理想的生態家園”為主題開展招貼畫比賽活動。共征集到文章180 份,這些作品體現了學生們良好的環保理念與形成的共識:從自己做起,保護好自己身邊的環境,為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增添綠色,共建一個美好家園,營造人人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在自然班級版塊中,我們對沒有適宜自然條件開展實踐活動的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分組圍繞改善本班教室的小生態環境開展創意實踐活動。以4 周為一個活動周期,分創意、實踐、改進和評比4 步。每組要求學生自行創意,提出方案,如設置分類垃圾桶,將日常垃圾分為紙質可回收垃圾、塑料飲料瓶和不可回收垃圾等幾類。在活動的最后環節,請學生將回收的廢品送到廢品回收站,換成班費,用于購買班級用品。
對于另外一些尚無條件開展實踐活動的學校,我們組織了問卷暢想版塊活動。我們精心設計了蘭州市“自然學校”生態道德教育活動問卷調查表(學生版),內容包括“理想的生態學校是什么樣子?”請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為學校自然環境建設、教學管理模式和人文環境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形式為文字,圖畫,設計圖稿等。該活動共發放問卷1000 多份,評選出54 名優秀參與者,發放范圍涉及蘭州市城市四區五十幾所學校,擴大了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影響。
通過幾個版塊的有機結合和互相滲透,整個實踐活動緊密貼近學生生活,由學生自主實踐和探索,凸顯出自然教育的全新活動理念。同時,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常態化,強化了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與體驗成分,讓學生在實踐體驗活動中自主了解自然,感受生態文明并養成愛護環境、尊重自然的習慣,從小牢固樹立綠色生活的意識。
要擴大活動影響力,尤其是青少年生態道德建設這類社會熱點、青少年感興趣的活動項目,加強與媒體合作,拓展宣傳渠道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為了使此項活動在社會及少年兒童中的影響更大,我們進行了特色鮮明的集中宣傳,選擇了在甘肅省中小學校中影響較大的《中學生導報》作為宣傳媒介,陸續通過3 個專版對活動開展情況作了大篇幅的宣傳,內容包括招貼畫、征文、活動花絮、問卷調查表、寫生繪畫作品以及觀察日記的展現,在社會和中小學生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同時,利用少年宮網站、顯示屏、宣傳欄等平臺進行內、外部宣傳,有力的叫響了“自然的學校自然的孩子”蘭州市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擴大了社會影響力。
“自然的學校 自然的孩子”——蘭州市少年宮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主體突出,有序推進,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貼近他們的實際生活,擴大了活動的覆蓋面和師生的參與面,提高了活動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增強了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營造了少年兒童生態教育的良好氛圍。通過此項活動的開展,蘭州市中小學校的生態素質教育充滿了生機,我們也獲得了更多開展此類活動的寶貴經驗。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開展的生態實踐活動一定會朝多元化方向發展,也將會有更加廣闊的實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