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波
(宜興外國語學校)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面臨許多問題,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實際教學需要之間的矛盾。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而實際教學中,多數老師往往將實際應用能力和軟件操作能力混為一談,學生的學習過程機械化模仿比較嚴重,同時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聽講認真程度、學習興趣點、學習能力等的差異,從而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如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效果分化嚴重,實際應用能力不足等。為此,許多的老師進行了一些有建設性的嘗試,如加強課堂參與、任務驅動激發興趣、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但這些嘗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老師依舊是主導者,學生的學習行為依舊被限定在老師設定的框架里,并沒有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意義建構是學習的目的,它要靠學生自覺、主動去完成,教師和外界環境的作用都是為了幫助和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因而筆者采用了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同時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采取知識模塊化促進自主學習的達成。
美國著名的自主學習研究專家齊莫曼(B.J.Zimmerman)認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在元認知方面,自主學習的學生能夠對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進行計劃、組織、自我指導、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在動機方面,自主學習的學生把自己視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為方面,自主學習的學生能夠選擇、組織、創設使學習達到最佳效果的環境。”自主學習要順利開展,元認知、動機、行為三者缺一不可,同時還需要具備積極的態度。如何才能使學生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呢?美國心理學家德西(E.Deci)和瑞恩(R.Ry an)提出人類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它們分別是勝任力(competence)需要,自主(autonomy)需要和關聯(relatedness)需要。每一位學生從自我學習過程中達成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那么學生將獲得最大的學習動機,即積極性。和傳統課堂相比,學生將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轉變為“我要學”的積極狀態,最大化激發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模塊化教學的課程外在形式結構表現為課程的“塊”化處理,但是其內在實質是滿足課程的可選擇性、學習的個別化需求,這是一種以課程外在形態變革下的個別化教學形式。它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學生是主體;適應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提供及時的反饋和強化,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體現了掌握學習思想和繼續進步原則。模塊化教學理論提倡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學習方式,非常符合自主學習理論的需要,同時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很高的模塊化達成度,因而自主學習可以以模塊化為手段。
為了打破以軟件操作技能為教學內容的傳統教學模式,就需要打破對軟件的依賴,而是由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可使用的軟件。信息技術模塊化的具體方式:撇開具體軟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Flash 等,而是將其共同之處提取出來,如這幾款軟件都涉及文字內容,又有所不同,那么將共同之處打個包,不同之處作為附屬包。在具體應用時,將包進行組裝,形成具有針對性的完整知識體系,就能熟練應用軟件,并且便于拓展。就比如打鐵,制作的產品多種多樣,單一學習某一產品的制作,不如將打鐵技術打包,同時將各種產品的塑形技術打包,根據需要自由組合,這樣的學習方式更有效,同時也將應用核心和具體的產品分離開來。就好比將能力的學習和軟件分割開來,不但能夠學習好軟件的使用,還能進行有效的拓展,即便以后使用新的軟件也能很快上手。
“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但并沒有無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有控制、管理、幫助和指導的職責。”“教師由舞臺上的主角變為幕后導演”。教師如何組織模塊化自主學習呢?
1.模塊設計。教師進行模塊的主體設定,然后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對模塊進行二次設計,相互交流補充,形成完整的具有個性化的知識模塊。在模塊的內容設定上,采取“邊界線”原則:對學生的個性化模塊進行統計,找出知識的最廣度和平均度,以便教師進行教學評估和指導,在平均度上達成教學目標,在最廣度上拓展學生的思路。
2.輔助方式。教師必須提供必要的指導,但又需要有靈活性,因此可以采取網絡教學平臺和微課、微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使每位學生能夠靈活選取不同模塊進行自主學習。
3.評測方式。提供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學習前和學習中的學業評估,以便教師更好地組織學習輔導工作。
1.學前測試。在選擇學習模塊前,學生進行自我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選擇自己有能力達成的模塊進行學習,使其能夠滿足勝任力(competence)需要的心理條件。
2.場景選擇。應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際應用,學生根據教師的建議設定自己現在或未來學習生活工作中應用場景,促發學生自主(autonomy)需要的心理條件。
3.模塊選擇。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模塊,可以重復選擇或跳選模塊,以便學生進行更為針對性的學習。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更為充分的使用課堂時間,同時避免了傳統課堂統一進度模式對學生學習的負面打擊,使課堂學習氛圍更為融洽,學生之間少了攀比的壓力多了競爭的樂趣,這也符合關聯(relatedness)需要的心理條件。
4.相互評價。根據選擇模塊的相近原則,學習成果的檢測根據不同的選擇區分提交,相同或相近選擇的學生放置在一起進行交流評價,這樣使評價更具合理性,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1]ZIMMERMAN B J.Becoming a self -regulated learner[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6,11(4):307 -313.
[2]Deci,E.L.,Ryan,R.M.,&Williams,G.C ..Need satisfy act ion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6,(8):165 -183.
[3]付強,徐繼存.模塊化教學及其對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93 -97.
[4]余勝泉,楊曉娟,何克抗.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0,(12):7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