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義
(北京中科心理研究所)
幾天前,遇到一位朋友,聊起她的孩子,朋友很開心。孩子4歲了,幼兒園中班。每天都在家看書,每周去到圖書館,借回幾本書,一周看完。不看書的時候,會看看報,朋友興奮的問我,“你說,我家孩子是不是有點天才?”
我有些擔憂,便問:“出去玩的時間多不多?我指接觸山、水、大自然的機會?”
朋友想了想告訴我,“不多,很少出去玩,兒子不愛出去玩,就愛呆在家看書”。
從我的表情中,朋友好似也看出了什么,趕忙問:“是不是有問題呀?趕快和我說說”。
我說:“孩子愛看書,是件好事,但看書成為孩子生活的大部分,就有問題了。首先這會擠占其它也同樣對成長有用的時間,因為孩子的成長時間是有限的。最重要的,如果沒有給孩子安排一定的時間去接觸大自然,孩子就會在將來變得缺少靈活、多變、創新的能力,長期這樣,孩子學到的書本知識不會靈活運用,甚至會變得固執、偏激、呆板、木納。你不希望你家孩子這樣吧?”朋友趕忙說:“我當然不希望啦!可是為什么呢?我還以為孩子4 歲就能看很多書是好事呢?”
我說:“我幫你說說原因吧。”
孩子的成長是“第二生命形態”與“第一生命形態”共同成長的。“第一生命形態”就是身體,“第二生命形態”就是“智慧、心理、精神、心靈”等,總之你可以將它理解為心理年齡的本質。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應該是同步成長的,但大多數人的成長是不匹配的。很多家長都說自己孩子心理年齡小,心理年齡滯后,就指的“第二生命形態”發育遲緩,發育不良。身體的成長,也就是“第一生命形態”的成長要吃飯,飯是糧食蔬菜等。那“第二生命形態”的成長呢,當然也要吃飯。而“第二生命形態”的飯是“信息”。信息吃的飽,心理年齡就能發育良好。
“第一生命形態”的成長中,如果長期只吃饅頭,不吃蔬菜行不行?一定不行,因為食品單一會造成營養不良。“第二生命形態”吃飯也要營養均衡。就像有菜、有飯一樣。“第二生命形態”吃的“飯”,我們將它分成兩大類:“生動類信息”和“機械類信息”。
“生動類信息”是指大自然中本來存在的,自然生成的所有物質。比如,“山、水、樹、草、花、鳥、魚、蟲、云、雪、雨、霧”等,凡本來存在于自然中的,都是“生動類信息”。“生動類信息”的采集會讓人變得“靈活、變化、富于創造力”等。如果長期缺少“生動類信息”的采集,人就會失去創造性,不靈活,少變化,甚至像上面提到的,變得固執、木納。
“機械類信息”是指人為制造的,比如“電視節目、書籍、光盤、電腦游戲”等。機械類信息的采集,可以讓人變得有秩序、嚴謹。但要配合“生動類信息”,才能更多變化的靈活運用。因為,“生動類信息”是“機械類信息”的粘合劑,沒有“生動類信息”的黏合,“機械類信息”在頭腦中存的再多,也是一個書呆子。就像背了無數菜譜的廚師,無法做出好吃的菜。
“生動類信息”又分為“山”和“水”兩大主題。“山”多于沉穩,而“水”更富于變化。這就是中國古語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根本原因。也說“山主貴,水主財”。因為為官更需沉穩,而經商更要靈活。
現在想想,就更能理解,為什么往往單位上來自農村的同事,比來自大城市的同事干得出色呢!知道為什么在水邊長大的人做生意會更強。知道未來都市的孩子如果還不能早早醒悟,還沉迷于電腦與游戲機是多么的可怕!而在我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一年比一年嚴重!
當然,這里只是簡單的舉例說明,在“生動類信息”的采集中,還有很多的注意事項與技巧。因為,你可能經常性地看到,都市的孩子坐在郊外的草地上玩掌上游戲機的情景,他們會覺得郊外“沒得玩”!長期的“機械類信息”采集,使孩子們已經不會采集“生動類信息”了。
還有一些相關的問題,也想提醒一下。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有家長向我提問,“怎樣才能不讓我家孩子玩電腦呢”?
每次聽到這些,我都很無奈,我往往會說:“僅僅不玩電腦不是目的,關鍵是不玩電腦玩什么?”“他不玩電腦會去看電視,不看電視會去看漫畫書,還不是一樣嗎?”在我眼里沒區別!長期的將孩子禁錮在屋里,長期的沒有時間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大量的“機械類信息”的采集,造成電子產品癮的泛濫。在我看來,網癮、電視癮、卡通癮、手機癮是一個問題,只不過網絡游戲抓孩子抓得比電視和書成功。即使沒有了網游,孩子還會被電視抓回來,沒有了電視,孩子們會被漫畫書吸引,一樣有問題!
說到這,又想起一些有意思的事。我們單位的應聘面試,在外人看,是很古怪好笑的。我們往往會問:“您從小在城市還是農村長大?”“您家附近有水坑嗎?有小河嗎?有水溝嗎”?“您從小愛在水溝里玩嗎?”往往搞的人一頭霧水,莫名其妙!其實,現象一定有原因。沒有人愿意和固執且失去創造力的人一起工作。
希望這篇文字會對孩子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