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香
(河北省樂亭縣胡家坨鎮胡家坨初級中學)
創新意味著新意、新思想、新觀念、新設計、新意圖、新做法,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導向,表現為求新立異,多角審視和廣泛思考,對中學生而言,其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形成,離不開他們創造性的學習活動的開展。數學學習上的創造主要的指學生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或“創造性”的運用,其實質是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創造性思維品質。這種創造性以學生自愿的創新意識為前提,以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為保證,以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數學能力為依托。因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成了數學教育研究的熱點。
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應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創新性、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從而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
輕松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教師運用有深度的語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應當有意識地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創造條件、機遇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促進學生創造的發展。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對于那些看來古怪可笑的念頭要有容忍精神,要為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勇氣喝彩。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即鍛煉學生集中思維的能力,這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相輔相成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源動力。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在學習中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帶著興趣走進數學,探索數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上不求民主,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課堂上講權威,滿堂灌,不但無創新意識可言,就連原始的創新欲望也終被扼殺。因此,在數學教育中培養創新意識,其前提是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不應是一個授予者或高高在上的評判者,而是要做好一個“學習共同體”的組織者與參與者;讓學生“開口說,動手做”,在“做”中體驗、感知、建構數學知識,數學教師應該是一個“助產士”。改變傳統的課堂知識,增強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效的主動活動時間,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建立民主型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友好的氛圍,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降低過度的焦慮,只有民主的課堂氣氛,才有利于學生的智力及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數學科學的內容,包括數學知識和蘊函于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兩個組成部分,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識是數學的外在表現形式。而數學的思想方法則是數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促進著數學事實的發現和繁衍。精神源于動機,培養創新的精神,必須激發學生創新動機。重視數學思想的教學,在備課時應牢牢抓住教學材體系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同時要敏銳地發現并抓住學生的思想火花加以提升,從而培養學生自覺的創新精神。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每一位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職責,是指導學生后繼行為的重要認知策略,也是學生智慧技能學習的最高階段。要培養創造型人才,僅有通常的選擇題、填空題、傳統解答題訓練是不夠的,為了促使學習向發現的轉化,有必要對學生最大量接觸到數學習題的擬造來一番研究和改革。教改實踐使我們看到,即使普遍的常見傳統題,經過恰當的組裝與改造加工,不僅能保持鞏固雙基,提高技能原有功能,還可以獲得開發學生智力潛能,培養探索創造精神的新的功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變式”手段在“新”與“舊”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適時地創設新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創新意識。使創新能力逐步提高。
目前,數學評價依靠考試成績,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師應結合平時的教學,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創新學習。當學生有了創新的意識,出現創新的“苗頭”,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引導,給予積極的評價,也可以讓學生互評。在培養學生求知創新過程中,對有專長、有創見的學生進行及時的表揚,使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好問、好奇、“插嘴”是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思維的源泉,創新的動力。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這份天性,創設氛圍,給予肯定,使學生樂于創新,并從中享受到創新的樂趣。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下,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感悟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葉圣陶先生說過:“人人既是創造之才,時時既是創造之機,處處既是創造之地。”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蔣宗堯.創新教學引論[M].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2001.
[3]關文信.初中數學創新性教學指導[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