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
[作者通聯:河北沙河市教育局教研室]
《秋天》收錄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著名的現代詩人何其芳早期的一首佳作。在那個大革命失敗的陰影籠罩全國,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東北大地的背景下,作者絲毫沒有受到全國政治形勢的影響,寫出如此唯美的作品。恰如作者自己說的:“我給自己制造了一個美麗的、安靜的、充滿著寂寞的歡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詩和散文,用帶著頹廢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我寫著一些短短的詩和散文,我希望和我同樣寂寞的孩子也能從它們得到一點快樂和撫慰,如同在酸辛的苦澀的生活中得到一點糖果。”(《一個平常的故事》,參見《何其芳研究專集》,四川文藝出版社)。那么作為現行課本的教材,教者該教給些學生什么知識呢?
傳統的做法都是教者避開寫作背景,通過對“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的賞析,得出作者贊美秋天、熱愛秋天,進而熱愛生活的中心思想。但是筆者認為,何其芳先生這首詩美就美在詩人用靜態的生活中的意象如:露珠、幽谷、蘆蓬、笛聲……給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朗遼遠又生動可感的秋天的意境,并用朦朧、夢幻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符合這個時期詩人的創作風格,詩人曾這樣說過:“我喜歡那種錘煉,那種色彩的組合,那種鏡花水月。我喜歡讀一些唐人的絕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揮手,縱然表達著意思但我欣賞的卻是姿態。”(《夢中道路》,參見《何其芳研究專集》,四川文藝出版社)。面對畫面感如此強烈的詩作,筆者大膽改革把自讀課上成作文指導課,讓學生在涵泳詩作精美詞句的基礎上,想象畫面,把何其芳先生《秋天》的三個片段寫成小散文,不失為一種教學。下面就是筆者上課的部分片段,拿出來以饗讀者。
作為一篇自讀課,又是一首詩,把握意象,品詞析句,想象畫面是一個教師上課必須做到的,為此,上課伊始,我首先配樂范讀詩歌,并讓學生合上書,閉上眼,認真傾聽,把聽到的印象深刻的最美的意象找出來。下面是課堂實錄中的一個片段:
生1:我聽到了“丁丁”的伐木聲,老師為什么“dīngdīng”要讀做“zhēngzhēng”?
師:詩經有云: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丁丁”,多音字在這里是擬聲詞,伐木的聲音。明白了嗎?
師:詩中是怎么寫“丁丁”的伐木聲?你能把這句話讀下來嗎?
生1:讀句(語速急而重)
師:(問其他同學)他讀的怎么樣?
生2:他讀的聲音很重,語速非常快。不像老師讀的特別輕柔。
師:那你覺得在這里應該怎么讀?
生2:輕柔點。
師:為什么?你從這句話哪里看出來的?
生2:“飄”字,既然能飄,那聲音應該是很輕的、隱隱約約的、若有若無的在耳邊飄蕩。
生3:我補充,一說到“幽谷”應該給人很悠長、悠揚的感覺。我也覺得應把這個味道讀出來。
師:“幽谷”指幽深的山谷。那聲音飄出來確實悠長、悠揚。很好。
師:好,同學們我們齊讀下這句話,讀出那種悠揚、輕柔的感覺。
師:有哪位同學能夠用自己的話把這句話所描寫的情景描繪出來?
……
在把握意象,品詞析句,想象畫面這個環節,我通過一個大問題的統攝,讓學生凝神聽讀,找出詩中的意象,并進行朗讀指導和賞析。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自由發言,充分感受詩人通過對意象的刻畫所創作出的意境。如有的學生仿佛看到了“晶瑩的露珠在樹木的枝葉間、繁花的花叢中、遍地小草的嫩葉尖叮叮咚咚的跳躍著,一直跳進了自己的心田”;有的學生仿佛看到了“金黃的稻浪、豐收的汗水以及果樹下、菜園里唱著情歌的少男少女們在盡情享受暢快的生活”;有的學生仿佛看到了“一葉扁舟上的老漁翁優哉游哉地隨波逐流在江面上,隨意的一網,便滿載收獲”等等。
在整首詩的教學中,教學難點是本詩的第三小節,詩中盡管提到了“草野”、“蟋蟀”、“溪水”以及“牛背上的笛聲”等意象,但其最后落腳點卻寫到“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這句話沒有前兩節“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更讓七年級的孩子們好理解。在處理這個教學環節過程之中,我沒有按照傳統的教法來處理,即:詩人在描寫了“草野”“寥廓”、“溪水”“清洌”的景色之后,進而寫到了聽了一夏的“笛聲”,“笛聲何處去了”詩人在這里含蓄地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少女思戀圖”。而是在繼續以讀代講,品詞析句、想象畫面的基礎上放手學生,大膽想象:
師:縱觀本小節,你認為牧羊女的夢里中都會出現什么呢?
生1:牧羊女的夢里中會出現秋天,因為秋天快要結束了,而秋天是那么美、那么悠閑,又是收獲的季節。
師:你從哪看出秋天快要結束了?
生1:“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水落石出”說明是枯水期,指的是冬天來了。
師:你讀得很仔細,還有嗎?
生2:牧羊女的夢里中會出現夏天。因為詩中說“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香”應該是花香和果香,還有陪伴她牧羊的笛聲。
生3:補充,應該還有吹笛子的牧童。
……
面對孩子們的爭論,我不置可否,我知道詩人寫的是初戀,是清純、明凈的初戀少女的情懷。可孩子們的想象有理有據,我沒有必要統一答案。我說道:你們說的太好了,牧羊女的夢里有豐收的秋天、有閑適的秋天,更有那觸動她少女情懷的夏夜的笛聲以及吹笛人。下面,請同學們就你感興趣的小節,自擬題目,把它改寫成一篇散文小片段。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把詩歌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把詩歌作為一個素材,學生進行改寫,把詩歌教學中需要訓練的點轉移到寫作教學中來。如果學生當堂寫出了優美的片段,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詩歌的意境,把握了詩人的創作情感。因為學生有課上20分鐘的品詞析句、想象畫面的語言訓練,學生很快就完成了片段描寫,并當堂展示。在課堂結束前,我簡要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告訴學生寫這首詩的作者當時只是一個20多歲的大學生。這樣既避免了一開始介紹作者、背景容易把學生的思維禁錮住,又激勵學生以何其芳為榜樣,熱愛寫作,努力提高寫作水平。
在這節《秋天》的教學中,我摒棄了傳統的詩歌教學方法,整節課以《秋天》為素材,一步步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想象畫面的基礎上,把《秋天》改寫成散文,最終達到教學目標。這是我教學上的一次嘗試,我也將把這個嘗試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