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苓
(河北省圍場縣先任學校)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5 年,盡管時間不長,但是在教學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現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出現了很多的弊端,尤其是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如為了高分,在進行閱讀訓練的過程中過分地研究答案應該怎樣做,而不是閱讀本身。閱讀,除了領會文章的內涵以外,應該通過文章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學會在生活中究竟應該怎樣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立身于社會應該怎樣和他人進行交流,所以,盡管做了大量的閱讀訓練,但是會發現我們的學生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以及更深層次的寓意的時候做的很不到位,而且表達能力并沒有相對的有很大的提高。
在語文授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作文處在了一個很尷尬的位置,在課堂上很少練習寫作,一個學期,作業大作文要求的數量是7 篇,即使是在寫作的時候也只是單獨地在講作文,在講授作文的時候,似乎與生活完全地脫節。好的文章是來源于生活的,但是卻沒有讓學生腦海中樹立一種“藝術是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的意識。所以,現在中學生的作文越來越程序化、概念化;胡編亂造、抄襲、思想膚淺、內容空洞、矯情泛濫、無病呻吟、詞藻浮華、不知所云等現象的出現的確令人堪憂。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語文是百科之母。”語文這門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一直都是教學的重點,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了第四學段(7~9 年級)的學生閱讀和寫作閱讀應達到的水平,在閱讀方面,學生在這些地方做的不到位:
1.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2.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3.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于260 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寫作方面新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0 萬字,其他練筆不少于1 萬字。45 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 字的習作。
通過新課程標準對閱讀和寫作的規定,表明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那么,如何將閱讀和寫作水平共同的提高呢?唐代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讀對寫的支撐;宋代程端禮提出“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揭示了讀寫關系的統一性。朱德熙先生說:“聽就是用耳朵來讀,讀是用眼睛來聽;說是用口來寫,寫是用筆來說。”閱讀和寫作應該很好地結合起來,但是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卻把它們完全的割裂開來,語文教學過程之中的讀寫一體化,通過讀來促進寫,通過寫又反過來促進讀,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正所謂讀寫相長、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那么,在授課的時候,究竟如何進行操作呢?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側重于三大文體的講授,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當然里面也穿插了詩歌、小說、散文等。語文教材中所選的閱讀篇目,可以說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最好的模仿寫作的優秀范本,但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過分的側重于字詞的書寫、詞語的理解、句意的把握、段落和篇章的歸納總結,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只是局限于一篇文章,沒有能夠把文章系統化,沒有真正的發散思維,理解一種文體,所以,閱讀教學僅僅停留在枯燥的分析、感性的品味和局限的賞析層面遠遠不夠,應當把閱讀的落腳點放在寫作上。如通過《背影》學會運用細節描寫和材料的詳略得當來刻畫人物;通過《中國石拱橋》學會怎樣用具體、準確、真實的文字來說明熟知的事物;通過《敬業與樂業》學會運用縝密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等。
學生模仿優秀的范本進行寫作,教師在此過程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模仿,要注意評價和指導,使學生的寫作有針對性形成系統性。當學生充分理解消化閱讀課文的寫作構思規律或描寫方法技巧,真正體味作品的情感內涵和人文精神,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再加上充分積累大量的生活素材,運用豐富的聯想或者想象,就會形成自覺寫作的內在動力,進行主動性寫作模仿。在此過程之中,學生的讀寫能力就會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共同提高。閱讀到寫作的轉化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我們生硬的灌輸給學生的,學生對這樣的閱讀教學更有興趣。
傳統的閱讀教學的模式:解題——范讀——分段講評——串講,把握主題——總結寫作手法——練習。這種教學模式,是把教學內容看成一個已知的對象,然后再對它進行閱讀、分析、鑒賞。那么,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形成一種思維的定勢,一定程度地限制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也不利于學生的想象乃至創造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先把閱讀教學的題目或者是文章體現出來的主題看成作者為我們創設的寫作情境,進行寫作;然后,師生共同的評價作文,找出欠妥的地方,然后學生閱讀文章,把閱讀課文看成優秀的范本,看課文寫作的優點在哪,哪些詞句、思路、寫作手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接下來學生對自己最初的文章進行修改,完善。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使學生作文與閱讀能力融會貫通共同提高。
讀寫一體化,將閱讀和寫作二者結合在一起,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閱讀為寫作積淀了素材、寫作的手法、深刻的思想內涵,海量閱讀和正確的閱讀方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寫作,寫作中產生瑕疵也會促使學生閱讀。如此良性的循環,使讀寫相長,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