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玉
(蘭州第五十四中學)
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神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因此,物理教育中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提倡學習方式多樣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與自然環境的教育。重視學生的人品養成和全面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把物理教育的科學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功能結合起來,是物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初中階段的物理不但使學生獲得了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而且也滲透了人文與科學自然觀的品德教育。
從培養學生全面的科學素質角度看,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改革,作為未來的公民,有必要在義務教育階段經歷基本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了解與物理知識有關的社會、環境、能源、資源等問題,樂于參加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持對自然的興趣,關心科學發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從世界科學教育發展的趨勢看,“以人為本”的理念已逐漸被人們認可,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科學教育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不滿足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是要全方位關注科學對人的品質、自然觀、審美觀等方面的影響。各國科學教育已關注到道德文化層面,強調人文素養的培養和自然環境的教育。科學教育不僅僅是知曉自然界的奧秘,而且具有保護環境的人文負載。
近幾年,我們人類遭受了沙塵暴的肆虐,洪水的襲擊,干旱的侵擾,都是我們人類無知的行為破壞了自然生態所造成的惡果。所以,對學生進行人文與環境的教育也是時代負于我們的責任。
自然生態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界的各大水系的源頭、森林植被、濕地、耕地、生靈都需要我們去保護。
教材中介紹的火力發電、核電站,意義在于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利用水利發電的同時也采取了科學的措施保護著三峽的生態環境。
土耳其著名的環保專家庫拉勒博士表示,其實大自然的生態均衡極為微妙,而且敏感,即使移動一棵樹也會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教育學生保護生態環境從我做起,意識到愛護一草一木,不傷害生靈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
隨著科技的飛躍發展,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環境保護問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我國政府把環境教育融于了各科教學之中。
如《噪聲的危害和控制》一節中,讓學生知道當今社會的四大公害: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的污染。認識到噪聲會嚴重地影響人們的生理、心理健康,影響他人的工作、學習和休息,造成建筑物的破壞。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中講到,由于燃燒石油、煤炭所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經化學變化形成的酸雨,污染環境,危害生態,會使林木的抗病蟲能力降低,使湖泊中的魚卵不能孵化。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臭氧層遭到一定的破壞,造成了全球氣溫逐年升高的“溫室效應”。大量使用化學原料生成的廢料、汽車排放的廢氣、裝飾材料中甲醛含量的超標,都可能危害人們的健康。
事實證明,環境的污染,正在危害地球上的生命。教育學生要養成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提倡垃圾分類、廢舊電池回收的良好習慣。
資源有用完的時候,能源有枯竭的日子。全世界都認識到節能是繼石油、煤、水能、核能四種能源之后的第五種能源。美國人封存自己的礦藏資源,日本人保護自己的森林如同生命。我們沒有理由不節約能源,保護我們人均很少的資源。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告誡學生,目前從燃燒中獲得內能是人類使用的能源的主要來源,但燃料的利用給人類問,文明帶來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危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的不科學獲取,也可能會造成自然生態的破壞。
教材《蒸發》中介紹了用噴灌的方式,以減少水的滲漏和蒸發來節約水能。1 度電的作用,教育學生節約每1 度電,了解每轉化1 度電都要消耗很多資源。“高壓輸電”減少電能的損失、“熱電聯產”提高廢棄的熱量的利用,這些都是要讓學生意識到節約能源就是節約資源。《開發海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再一次激勵學生要學以致用,要開發和利用無污染、可再生能源,提高學生的節能意識。
在教學中按教材內容的需要,適時適量的插入一些保護環境的例子。如介紹水力發電,可適當地介紹修建大壩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學習原子能,既讓學生了解核技術可以用作醫療、能源,同時也必須向學生介紹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殺傷人類甚至毀滅地球。
有意識地讓學生關注電視中人與自然環境的欄目,多看中央十套的《科學與教育》的節目,像探索、發現中的“極地跨越”“走進非洲”,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環境資源,了解曾經水草豐富,牛羊遍地的撒哈拉怎樣變成今天的干旱、環境惡劣的大沙漠。
讓學生留意報刊中一些有關自然環境的報道,由于學生閱讀報刊的條件有限,所以教師平時要注意這方面素材的積累,配合教材內容,給學生增長一些見識。如《人民畫報》中介紹的日本人處理垃圾的先進設備、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科學探險、沙塵暴的危害等圖片,可以讓學生傳閱。
讓學生收集這方面的資料,討論環境的污染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危害,交流自己對生態平衡的認識,談談自己為保護環境的具體做法。
通過網絡查找,了解本地區、全國、全世界對環境、生態資源的保護狀況,了解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三江源的保護工程”、蘭州保護“母親河”的具體措施。
總之,物理教學中體現人文與環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咎由自取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培養學生關心自然的情感和責任感,增強學生的生存憂患意識,樹立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用于振興中華、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