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翔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印莊鄉大橫河中學)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默雷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音樂教育的核心就是審美教育。在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初中學生對審美的理解很片面,只是一味的追求時代潮流。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教師承擔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責任。
受普遍教育觀念的影響,大多數人認為音樂課就是歌唱課,把音樂課簡單等同于唱歌課。唱歌只是音樂課程類型的一種,如果簡單的把音樂課上成唱歌課,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與鍛煉,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受到局限。在所有的音樂課程中,音樂欣賞被視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欣賞課可以讓學生充分的參與進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在欣賞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現今的中學音樂欣賞課程很大程度上還是徘徊在“師授生受”的教學模式,他們忽視了音樂是時間的、表現的藝術,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它的創作自由度是最高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主動性,審美能力不高,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了不讓我們廣大的中學生在學習了解音樂的道路上走向誤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為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開辟了新的渠道,構成了中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大眾傳媒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音樂文化范疇,可以讓學生獲得古今中外的各種音樂信息,把課堂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創新空間。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通過各種傳播渠道,也對成長中的中學生帶來種種不良影響。中學生正確的審美標準還沒有真正建立,自己本身的審美判斷力很差,加上當今現代傳媒宣傳的主流是流行音樂,忽視了傳統正規的音樂,特別是傳媒以各種名義舉辦的選秀、歌唱各類大賽以及“假唱”,在很大程度上誤導著缺乏判斷和審美能力的中學生。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抓好跨世紀一代中學生成長環境的治理,提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已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音樂是人內心情感體驗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是培養人審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正因為它的這種特殊性,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藝術學科所不能替代的,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的最佳途徑。那么如何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優美流暢的音樂使人心曠神怡;歡快跳躍的音樂則令人輕松愉快;緩慢低沉的旋律往往令人沉思憂傷。不同的音樂情境會帶給人不一樣的心情感受。而在音樂課堂上美好的音樂和教師富于藝術化的渲染,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音樂之美,得到心靈的凈化,從而實現審美主體的情感體驗,學生有了體驗,才會對音樂作品產生興趣,才會從其它要素入手,理性地感知音樂。相反,若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或欣賞曲子前對這段音樂毫無理解,或是教師所創設的情景錯亂,只會適得其反。
想象是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并創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動。音樂這門藝術的特點就是將美好的藝術情境用聲音傳達出來,所以,豐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樂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充分調動自己的審美想象,才能感受并豐富音樂作品美;同時,音樂美也只有借助學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在欣賞《瑤族舞曲》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保持安靜。教師用詩意的語言向學生娓娓道來:“在一個美麗的夜晚,遠處傳來瑤族長鼓動聽的聲音,它把人們引到瑤族山寨那和平幽靜的意境之中。人們身著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晚會的人越來越多,歌舞也越來越熱情,晚會沉浸在一派幸福歡樂的氣氛之中……”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對學生在體驗音樂藝術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勵他們求新求異。
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感培養,必須先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入手。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采用啟發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開想象的翅膀,開啟思維的創造力,達到美的最佳效果,音樂課堂就是他們展現自我、表現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課堂上組織排練打擊樂合奏《彩云追月》時,教師可首先分組,讓各組學生拍手、拍腿、跺腳,模仿伴奏樂器,其次按聲部分小組練習,讓大家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體驗作品的節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組用豎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組用鼓為旋律伴奏,有的小組用碰鈴來伴奏,有的小組用木魚表演。教師還可以加入其他類型的樂器。音樂課堂上我們要不斷調動學生去積極參與音樂、表現音樂,充分發揮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使音樂課堂氣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潑愉快。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創造是初中音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教學活動,開展音樂創造教學有利于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將音樂創造教學滲透到欣賞、歌唱、器樂演奏、律動等教學活動中去,做到任何教學活動都體現出審美創造的原則。如在學習歌曲的同時或學會歌曲以后,啟發引導學生依據歌曲的主題、情緒、意境即興創編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以律動、表演、集體舞等形式表現歌曲。又如在學習和掌握了樂理知識后,引導學生大膽、自由地創編歌詞、創編節奏、創編韻律等,進而讓學生更好地展現自我、表現音樂,創造出美妙的音樂之聲。值得注意的是在審美創造過程中對學生的創造成果教師切忌要合理評價,以賞識、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活動,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激發他們創作的熱情。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一定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應用一切美的手段來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在輕松活潑的音樂氣氛中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與創造美,塑造美的心靈和美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