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榮
曾經因養魚失敗,她連續三年顆粒無收,欠債40多萬元。
20年奮斗、20年拼搏,不服輸的她靠著勤勞、堅強,硬是將養魚場從破產邊緣,逐漸發展壯大到近300畝,年產魚160噸,年收入達到50萬元。
她,就是聞名八師石總場北泉鎮的養魚能手、致富帶頭人陳曉蘭。
現在,年過半百的陳曉蘭又風風火火地在墾區辦起了首家養魚合作社——天漁合作社,14名漁民入社當了社員,合作社的養殖水面達到了400多畝,成為石總場最大的養魚區。
12月9日,冒著寒冷,陳曉蘭位于石總場雙全集三連的魚池一大早就開始打魚了,陳曉蘭在魚池邊上忙前忙后,各大超市的批發商也早早就來到魚池等待將打撈的魚裝車外銷。看著捕撈出來的肥碩的魚,陳曉蘭的心里喜滋滋的。
說起當年,陳曉蘭覺得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創業艱辛和坎坷歷歷在目。
1986年,陳曉蘭從石總場基建隊轉型,她投資自建 了40畝魚塘開始了養魚生涯。
養魚是個很辛苦,風險很大的行當。剛開始養魚那幾年,陳曉蘭不懂管理,第一年幾乎就是全軍覆沒,第二年也是血本無歸。想起當年的慘景,陳曉蘭就感到心痛。“哎呦特別慘,滿魚池都是死魚。跳樓的心都有,當時那幾年的損失就是20多萬吧,那幾年20多萬對我們來說就是天文數字,光飼料款就欠下20多萬,你想想嘛,加上魚苗,一反一正三四十萬就沒有了”。
面對慘狀,陳曉蘭痛苦極了。可魚死了,人還要生活。這時的陳曉蘭真是舉步維艱。“那時候太慘了,孩子上學要錢,飼料款逼著要,現在回想那個勁啊,沒法去形容。”
打擊面前,陳曉蘭想放棄養魚。可最終,不服輸的她還是操起了養魚的老本行。“我一定要行,為啥我不行呢,人家能做到的事為啥我不能做到呢?!我一定能做到。”
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陳曉蘭又借錢開始了養魚。總結自己養魚失敗的經驗教訓,陳曉蘭告誡自己一定要成功,不能再失敗。
從那時開始 ,只要有學習班的地方,陳曉蘭都會去學,她發瘋般學習養魚知識,經常參加師市、自治區舉辦的養魚學習班。不僅參加正規的學習,她還走出去學習。2011年,她和丈夫一起到廣州學習養殖特種魚。
功夫不負有心人。重新站起來的陳曉蘭開始養殖特種魚,養殖市場上使用飼料少、價格高、銷路也好的黃辣丁等名、特、優魚種,同時套養些鯉魚、鰱魚、草魚等家魚。
名特優魚價格高,銷路好,經濟效益特別的好。“記得那一年開春,我一下子就賣了17萬塊錢現金,那是第一次見了那么多錢,哎呦,那時真高興。”陳曉蘭高興地說。
要養好魚,就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只白天辛苦,晚上也一刻不能馬虎,每天半夜3點到5點,當別人還在夢鄉中時,陳曉蘭卻在忙碌著。“后半夜3點到5點鐘,這段時間是養魚最危險的時候,夏秋4個月,是睡不好覺的。特別是刮風下雨,那你更要小心,提心吊膽的,特別是前半夜刮大風,后半夜風停了,那種天氣都不會睡覺,都在魚池上轉。”
盡管辛苦,可陳曉蘭依然像陀螺一樣地奔波著、忙碌著,感受著成功給她帶來的快樂!“我喜歡養魚這一行,人家都說干一行煩一行,我沒有煩,每當心情不好,煩躁的時候,我圍著魚池轉上幾圈,心里啊就特別舒服。”說到這里,陳曉蘭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陳曉蘭的養殖事業蒸蒸日上。現在,她放棄了養殖鯉魚、草魚等四大家魚,全部喂養的都是武昌魚、黃辣丁和蝦。她養殖的武昌魚個大、肉質鮮嫩,全部銷往全疆最大的烏魯木齊北園春水產市場。北園春批發市場老板吳鵬程說:“陳大姐的魚個大、挺肥的,她養的黃辣丁品質好,耐運輸,到這里來拉黃辣丁的人也多,我們每次都要拉四五十噸。”
陳曉蘭富了。富裕之后的她想帶領周邊的養殖戶共同致富,在她的倡導下,由陳曉蘭擔任社長的墾區首家養魚合作社——天漁養殖合作社成立了。
2014年7月15日,天漁合作社揭牌成立的那天,鞭炮齊鳴,一派喜慶的氣氛,石總場領導和師市水利局的領導都到現場表示祝賀,這讓陳曉蘭在高興的同時,更感覺到了自己肩上的壓力。
“成立合作社就是想把養魚戶聯合到一塊,以后統一進飼料、藥品,這樣價格也低,大家擰成一股繩,我帶領大家,有組織、有紀律性地養魚,改變過去分散養魚為合作抱團養殖和規模養殖,通過提高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降低水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強14戶入社漁民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
天漁養魚合作社社員高嵩告訴筆者:“有什么養魚疑難問題,陳大姐就毫無保留地給我們講,正因為信任她我們才加入合作社。”
現在,石總場天漁合作社在陳曉蘭的帶領下,充分發揮技術指導市場服務作用,大力推行無公害健康養殖技術,確保所養殖的水產品達到無公害水產品要求,既為社員提供質優價廉的各種所需物資,提高市場競爭力,又能保證為群眾的餐桌提供無公害的魚類產品。
談起合作社的未來,陳曉蘭這位致富路上的巾幗女能人表示,要帶領天漁合作社的社員們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業,把自己掌握的養殖名、特、優魚種的養殖技術全部傳授給社員們,由社員帶動周邊的人,帶動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