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麗
14年的等待,14年的祈禱,對一般人來說都是一段漫長的人生路。對于七師一二九團十一連周凡瑞來說,14年在希望與渺茫中的期盼,是愛托起了她的精神支柱,是愛的源泉滋潤了丈夫“沉睡”的大腦,使一個精神病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樣開始交流和勞動,這就是愛的奇跡。
14年前,每當人們談起周凡瑞患精神病的丈夫時,她總會道出她的心聲:“我不求老公給家掙多少錢,我只求他能夠平平安安,早一天像正常人一樣,精神正常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14年來,人們被周凡瑞對丈夫那份不離不棄的愛而深深感動著。
每個人從相識、相知到相愛是一種緣分,用另一種話來說,是月下老人幫了忙,為一對對“鴛鴦”牽線搭橋,共度人生。今年45歲的周凡瑞與比她大3歲的丈夫袁宏昌,就是靠一份天生注定的緣分走在一起的。因為,她與丈夫是娃娃親,她從小就“名花有主”了,從她懂事起,她就似懂非懂地知道了袁宏昌就是以后與她一起過日子的男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順其自然地嫁給了現在的丈夫。作為人妻,周凡瑞細心體貼,勤儉持家。丈夫袁宏昌干活踏實,勤勞能干,小兩口的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結婚幾年后,他們生了一對兒女,孩子的誕生,使夫妻倆的生活如同錦上添花。夫妻倆在生活中總是爭著干家務活,平日做飯、收拾房子從來都是夫唱婦隨。生活上的包容與謙讓,使連隊人們好生羨慕。為了使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丈夫袁宏昌一邊種地,一邊給人開車。幾年后,腰包鼓起來的袁宏昌與妻子商量買一輛屬于自己的車,不用再為別人打工,自己也可以掙更多的錢。丈夫的提議得到了周凡瑞的大力支持。1998年春,袁宏昌便購回了一輛大馬力機車。有了自己的車,夫妻倆的干勁更大了,每天早上周凡瑞為丈夫準備好早飯,晚上看著勞累了一天的丈夫回家時,周凡瑞便早早打好洗臉水,將熱熱的飯菜端上桌。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小日子越過越紅火,夫妻倆甭提多高興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當夫妻倆正沉浸在自己甜蜜的生活中時,一場噩夢正在籠罩著這個家庭。2000年的三秋時節,丈夫袁宏昌在運棉花時,翻進了排堿渠。當人們發現后,從車艙里扒出驚魂未定的袁宏昌時,周凡瑞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了地。殊不知,這一切只是噩夢的開始,自從發生這件事后,她發現丈夫總是精神恍惚,常常發呆,還時常從夢中驚醒。她起初沒在意,只是覺得丈夫有點反常。可是后來,他發現丈夫看人的眼神總是怪怪的,變得怕見人,怕出門,不愛說話。有時還在屋里自言自語。鄰居來串門,以往熱情好客的丈夫卻把自己鎖在里屋不出來。這一切的一切,給周凡瑞一個大大的警示,她想,丈夫不會出什么問題吧?她看著面前這個對自己陌生的男人,開始擔心憂慮了起來,便帶丈夫到醫院去看。醫生說,這是由于受到重大刺激引起的精神分裂癥,只有慢慢恢復了,平日不能再受刺激,否則治愈的可能性很小。醫生的話證明了她的擔心不是多余的。這就像晴天霹靂朝周凡瑞當頭一棒。她想,天塌下來,還要自己頂著。這個家需要她,患病的丈夫需要她,兩個未諳世事的孩子更需要她。她想,自己不識字,不會生產經營可以去學。第二年開春,她便早早下地開始接滴灌帶,封膜壓土,累得腰酸背疼,可一回到家,丈夫卻像小孩一樣還在睡覺。她便拖著勞累的身體又生火做飯。看著丈夫和孩子吃得那樣香甜,她既心酸又高興。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周凡瑞一天天堅強了起來,三秋時節,她不識字又不會過稱,她只能央求連隊的職工幫她的忙,她知道大家都很忙,也不好意思張口,可以前沒接觸過,她只能一邊向別人請教,一邊學。轉眼10年過去了,周凡瑞的鬢角增添了白發,眼角增多了皺紋,以前那雙粉嫩的雙手也變得粗糙了,可丈夫的病情卻沒有得到好轉。丈夫還是喜怒無常,像個小孩子一樣。她總是將丈夫衣服洗得干干凈凈,有時,自己剛打掃過的地,丈夫弄得亂七八糟,但看到丈夫高興的樣子時,她總是耐心地收拾一遍遍。
14年來,周凡瑞說她從來沒有想要放棄過丈夫,沒有嫌棄過。蒼天不負有心人,在執著的愛的陪伴下,她的丈夫袁宏昌慢慢開始清醒過來,基本能像正常人一樣與人交流,從事正常的勞動,能為她分擔一些家事。每天同丈夫一起勞動,她說是她最快樂的事。
周凡瑞,一個平凡的女人,用愛與不放棄詮釋了一段愛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