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華
(啟東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處 江蘇·啟東 226200)
內部控制是一個包含控制流程、機制以及制度的完善體系,可有效遏制舞弊、浪費以及管理不當的行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大多單位都已逐漸認識到會計內部控制對整體財務管理的重要性。事業單位因其社會性質的特殊,在日常運營中的收支流動較大,但其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卻相對較為緩慢,直接影響了會計工作的效率以及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探討構建與完善會計內部控制的相關措施對事業單位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主要由決策、編審以及執行三部分組成,范圍涉及了事業單位的業務部門、財務部門以及單位領導。其中決策機構負責編制本年度的預算管理政策,在預算工作小組聽取預算執行意見以及預算執行報告的基礎上起草預算以及相應的調整方案;編審機構是負責制定本年度的預算編制標準,并認真考核預算的執行情況;而執行機構則是對已編制的預算方案提出調整建議,后編制財務決算方案,再基于此展開執行工作。
其通常是由不相容職務分離、授權控制以及定期對賬等內容。其中,收入反映了政府資金的來源與性質,支出反映了政府活動的功能與目標。對此,事業單位應及時編制相關的財務報告,對各項收支進行準確會計處理,保證信息的合法性,確保單位財政收支的透明公開化。
事業單位資產由流動性資產、非流動性資產以及無形資產等組成,為了進一步規范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益,單位應采取最優化的資產管理策略。比如,通過進行分工與授權的控制、現金及銀行存款的控制以及票據印章的控制以逐步完善貨幣資金資產控制體系,維護貨幣資金的安全完整;又或是采取實物資產控制模式,通過取得與驗收控制、使用與維護控制以及處置控制等行為對單位資產進行了嚴格的監管,提高實物資產的管理效率。
之所以存在范圍上的局限,換言之,也就是內部監督機構在設置存在不合理性,由此促成了一種“單向管理”的不合理模式,加之單位領導的忽視,也使得內控監管機構職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此外,單位內部審計缺乏獨立性也使得監督制度多流于形式,審計往往伴隨財務進行,導致審計人員在工作時無法獨立有效地執行內審制度,最終審計結果缺乏專業性。
部分事業單位認為自身主要職能是社會管理,自身很少參與經營活動,不存在經營風險,因此只注重業務的拓展而忽視了過程中的風險控制,缺乏相應的風險預警、識別、評估以及分析機制,也沒有及時建立相應的風險評估機制,使財務工作得不到全面的監督與防范。
溝通不暢會使得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信息出現不對稱等滯后問題,導致問題無法及時有效得到解決。例如,某些人員因一己私利而擅自改變資金使用用途,造成國家資產的流失。由此,會計部門應保持與其他部門間及時溝通,確保賬務與實物的無縫對接。
因為缺乏對內部控制的基本認知,對內控制度存在誤解。加之單位內部控制方面的宣傳力度也不夠,同時財務管理人員不能正常參與培訓工作,導致工作人員內控意識薄弱,內部控制工作停滯不前。比如,部分事業單位過于重視自身的政績而忽略了對內部控制管理,認為單位職責在于對公共事業管理,而非生產,因此不需要進行相關核算工作,內控也就無從談起;還有部分單位雖制定了相應的內控制度,但執行力較差,導致制度條文淪為“一紙空文”。
對事業單位而言,規范內部控制可以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目標實現,有效地保護本單位的財務安全。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對保證事業單位各項業務的正常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實踐措施如下:
資金是單位運營的血液和命脈,作為經濟實體,其內部資金的充裕程度是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所以要完善現有財務內控體系,首要強化資金管理,突出對公有財產等物資徹底清查的力度,避免非法占有、挪用公款等問題的發生,有效保障單位內部資金的穩定和資金鏈的良性循環。同時,還應建立內部資金集中管理模式,實行全面預算管理,設定預算目標,組織預算編制,強化預算執行,動態調整預算,評價完成情況,使全面預算管理成為一條整體的、有機的閉環管理鏈條;建立明確的權責制度,各崗位人員分工明確、職責分明,定期輪崗,嚴格審核報銷原始單據,建立支票、發票等票證的收、發、存臺賬;同時,制定資金收支的標準流程來控制資金的內部流通,確劃分權責以保障資金的規范使用。
風險評估體系可以幫助事業單位有效地識別、預防風險,保證內控體系的良好運行。對此,事業單位可以借鑒企業管理學中“SWTO分析法“,通過對自身優、劣勢的分析來明確單位內部各部門的職責;通過了解外界民眾的意愿,考慮自身的生存發展機遇。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施過程中還應考慮外部環境的易變性,根據各部門的風險偏好,及時做好支出與收益的平衡,以保證可以隨時應對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任何風險。
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是確保內控工作良好運行的保障,于實踐中可借鑒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單位反舞弊機制。事業單位具有一定的行政職能,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舞弊風險,對此單位各部門應明確職務權限,建立舞弊行為的舉報、調查制度,正規化、透明化地處理舞弊行為。二是建立內部的報告制度。即通過書面形式反映單位的財務及資金使用狀況,幫助領導層做出科學有效的決策行為。三是發揮內部信息系統的作用。即促進事業單位與公眾的交流溝通頻率,實現工作效率的實質提升。
強化內控意識是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的基礎,也是提升單位全局管理效能的關鍵。所以,首要端正單位領導層內控意識,使之全面認識財務內部控制涵義,將加強財務內控制度建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其次是建立多層次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與專門的財務內部控制數字化信息系統,包括制度設計、制度執行、制度評價等多個方面,但必須保持其處于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動態體系中。再有是提升財務內部控制執行人員的綜合素質,制定并實施嚴格的人才選拔機制,明確財務內部控制考評機制,對財務內部控制活動給予客觀公正的考核評價,實行獎優罰劣;定期開展培訓活動,提高員工對財務內控工作執行力度,灌輸財會內控工作需要每個員工的參與和配合的意識。
[1]何利英.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9).
[2]呂會珍.新時期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創新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3,(8).
[3]梁勇.加強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防范企業財務風險[J].中國商貿,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