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興起,醫療服務行業的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職業院校應綜合分析學生和專業特點,了解行業需求,從課程定位、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著手,以實踐技能為導向,從側重理論的傳授向面向應用能力的培養轉變,使醫學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教學貼近基層、貼近臨床、貼近資質考試。
計算機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更新速度很快,而教材的編制需要時間的積累,客觀上導致教材內容陳舊;另一方面,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渠道更為多元和快捷,主觀上認為教材內容陳舊。
雖然醫學職業院校使用的醫學類教材,但內容基本都屬于計算機知識的“通識教育”,與醫學專業直接相關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涉及很少,不能很好地體現計算機在醫學職業應用中的專業性。
計算機課程一般在一年級階段開設,此后再無其他跟專業相關的計算機類課程。而學生運用到工作實際至少需要等兩年,時間跨度大,而計算機技術又需要基于操作來掌握和熟悉,按照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缺乏有效的強化,學生習得的操作技能在兩年后已經所剩無幾了,與用人單位的需要存在差距。
很多學校只重視了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時間多,實踐操作的機會少,其主體地位無法得到有效體現,光說不練假把式,學習效果不理想。
大學擴招導致教師資源不足,學校在教師的引進上重視數量的補充,忽視了教師質量的把控。很多教師甚至為接受過系統的教師培訓,對教學內容不熟悉,教學經驗不足,教學質量堪憂。
受國家選拔體制約束,醫學職業院校無法錄取到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差”主要體現在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兩個方面。
醫學職業教育是直接為醫療衛生單位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撐的一種教育形式,重視對教育對象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而這種培養又必須建立在對培養定位、用人單位需求準確分析的基礎之上。因此,醫學職業院校計算機課程建設應牢牢把握“貼近基層、貼近臨床、貼近資質考試”這個“三貼近”原則,否則,學生的培養將是閉門造車。
醫學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技術型人才,側重專業教育和技能培養,主要為縣及縣以下基層醫療單位培養實用型人才?!百N近基層”的原則,就是要求醫學職業院校對自身地位應有清晰的認識,準確把握學校教育的培養定位和方向,解決學校需要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問題。
對計算機課程建設進行改革,需要了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發展水平、信息化建設的程度以及基層對醫療信息化的需求。以此為據,有針對性地實施計算機課程建設,使計算機課程建設源于基層,使學生所掌握的技能不僅可以適應基層信息化發展的需要,還可促進基層信息化進程。
醫學職業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有大量臨床實習、實踐合作單位的優勢,開展基礎調研工作,以形成對本校計算機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使學校的計算機課程建設針對性更強,與基層聯系更為緊密。
醫學職業院校的計算機課程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學生所學和所用的問題,只有將臨床實踐中需要用到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教授給學生,才能徹底解決學生學與用的問題,以實現學校教育和臨床實踐的“無縫對接”。
1.及時更新教材,調整教學內容,讓教材“活”起來
計算機技術時代性非常強,知識的更新速度非??欤@就要求在教材的選用上,應盡量選擇新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增減,選擇性講授,同時補充部分新的知識和實用技術;并鼓勵教師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及臨床需要開發專業操作技能課程,編寫校本教材。
2.與專業特點結合,合理安排課程
就目前而言,醫學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內容與專業脫節比較嚴重,既無法跟上計算機技術發展速度,與臨床實踐操作的差距也較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將信息化技術與醫學知識結合起來,建立起學生醫學計算機應用的概念,激發學習興趣;建立包含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圖像計算機專業課程在內的醫學計算機教育體系,并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需求開設計算機選修課,幫助學生掌握可以應用到實踐的計算機操作技能。
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醫學職業教育由于其專業適用范圍的特殊性,特別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而計算機課程也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學生大量的上機操作訓練,通過上機操作,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吸收,強化技能。要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果,就需要教師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情況,采用特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敢于創新,大膽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方法。
(1)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分組,為不同組別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目標,同時兼顧不同層次學生,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在練習的安排上,教師可根據學習情況安排難度各異的練習,并按照難易程度給予不同的教學效果評價,讓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級別的練習,獲取相應的效果評價,如分數等,利用“共生效應”激勵學生為獲得更高的評價努力,促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教師還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對同一章節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
(2)任務驅動,以練促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任務的形式讓學生獨立或小組完成,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又可避免學生因無法完成任務喪失信心,還可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分析操作的過程,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將教學目標具體化;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還應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幫助學生吸收和掌握知識。
(3)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在教授學生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教授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幫助學生知識遷移和積累,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資質、資格證書不僅是學生個人能力的體現,更是學生就業質量的保障。學校應積極與相關資質認證機構進行對接,方便學生考證;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將認證考試的內容納入教學環節,開設與專業相關的資質考試培訓項目,幫助學生考取證書。另外,學校還可根據基層和臨床的需求,開設新的培訓項目。
醫學職業院校的計算機課程建設應牢牢把握醫學職業教育的特點,以實踐技能為導向,貼近基層需求、貼近臨床需要開設課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更要讓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從學校走向醫療服務的工作崗位后,能夠更熟練運用信息化技能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1]趙玉峰.職業學校計算機教育的思考[J].管理教育,2008(08):92-93.
[2]毛麗娟.論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教學改革[J].福建電腦,2008(01).
[3]張鳳.衛生職業院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新校園,上旬刊,2012(10):74-98.
[4]吳曉桃.計算機基礎教育與教材建設[J].計算機教育,2004(1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