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梅
(遼寧政法職業學院)
從多年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實踐過程來看,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以及依托企業建立的校外實訓基地出現了一系列體制機制問題,基地建設一般也是學校熱、企業冷。在這諸多問題中,防火管理專業(工程技術方向)以“一對多”校企聯盟有效模式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學生到生產一線進行實習實訓,接受實踐鍛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耙粚Χ唷毙F舐撁擞行J捷^好地改善了企業不積極的現象,奠定了“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建設的基礎。
基于“一對多”校企合作聯盟的“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建設,是在符合高職教育內涵、遵從高職教育規律和順應市場規則的條件下,進行組織結構的建立及運轉的創新。校企合作聯盟模式不僅有利于學校為多家企業培養人才,還可以以學校為紐帶,將合作企業有機組織起來,展開人才培養方案研討、交流,使學校與各企業之間形成密切的合作關系,進而提高高職教育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探索高職教育辦學新模式,創建“以聯盟求發展”的新理念,實現“以共融求共贏”的教育目標,在有效整合辦學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實現新突破。從防火管理專業(工程技術方向)與企業合作的實踐來看,“一對多”校企合作聯盟是好的,不僅促進了合作方的發展,還體現了合作的深度操作。在聯盟委員會的指導下,通過學校秘書處的努力,各委員會紛紛就各個具體問題開展研究,探尋問題解決辦法,尋找操作途徑,不斷提升合作水平,促使資源優化配置,使“一對多”校企合作聯盟更好地運轉,并將其運用到其他高職專業的教育中。
實訓基地建設是提高專業應用能力不可或缺的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生掌握生產技能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對于防火管理專業(工程技術方向)這樣小的專業,服務的是小的領域,工作單位是“小”的公司,如何組織實現實踐教學過程,需要用新的思路加以解決。實踐中,總結出“小專業”“集團化”的思路,通過構建“一對多”校企合作聯盟的形式,建設學生實習實訓校外基地,實現學生到生產一線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的目的。
“小專業”是以我院的防火管理專業(工程技術方向)作為對象,“集團化”是指消防工程及管理領域中的企業自愿在合作章程框架下所組成的集合體。以搭建起來的“一對多”校企合作聯盟為平臺,以“集團”的方式實現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因此“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建設會較好地解決高職教育如何背靠行業、依托企業實現人才培養的問題?;亟ㄔO的初始想法就是要在市場的作用下,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進行創新,走出一條校企合作的新路,形成一種依托企業集合體學生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的有效機制。
“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建設是以校企合作章程為基礎,企業自愿參加,通過學校、企業有效協調創建的人才共同培養、成果共同享有的校企合作集合體,呈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基本形態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基地建設較好地發揮了學校、企業的積極性,解決了該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問題,也較好地解決了企業需要人才時能及時補充的問題。因此,“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有別于目前學校依靠非市場化的協調各企業建立的實訓基地模式。基地建設成果還可預知專業辦學的規模,明確教學內容、就業的基本信息,避免了高職教育的盲目性。同時,企業也能夠預知學校培養人才的規格,為企業穩定發展在人才需求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學生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踐有效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專業辦得怎樣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主要取決于制訂者對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的認識,現實、可實施的人才培養方案,一定有企業的參與和審定,依托學校和企業資源精心組織實施,且要符合高職教學規律,符合市場規則,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學習能力。
防火管理專業(工程技術方向)根據“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踐,完善了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設計,企業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在方案中得到體現,如消防系統的設計一定要與施工經驗結合起來,否則會出現高談理論、參與實踐能力不強的現象。在執行中除了跟崗實習、頂崗學習外,在校內教學中也不斷與企業溝通,注意細節的實施。實踐證明,校企共同制訂的“2+1”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模式及1 個核心(消防系統)、2個重點(防火管理、防火規范)、3 個掌握(工程CAD、工程造價、綜合布線技術)為核心的“123”課程體系是較好的,也是可執行的。防火管理專業(工程技術方向)的畢業生已經成為沈陽地區消防工程領域不可忽視的骨干力量,并向其他工程領域輻射。近兩年,在校學生還未實習就已得到部分企業的青睞,由于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持續得到企業支持,定將顯示出更好的發展前景。
“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踐,實現了動態式“訂單”人才培養。集團企業根據近幾年企業人才需求規劃,向學校提出建議要求,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制訂招生計劃,從而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用人數量處于基本動態平衡的較為理想狀態,進而實現了動態式“訂單”人才培養的目標。也就是說,企業人才需求的現實往往是動態的、少量的,但就整個領域來講又是大量的,基地建設共同培養的人才會使“集團”企業根據當年人才需求情況吸收畢業學生,企業間吸收的學生量呈現的是互補狀態,具有動態式“訂單”人才培養特征?;亟ㄔO與實踐對辦學規模及辦學效果有很大的提升,最突出的是把原來束縛雙方的加鎖打開,充分表達各自愿望,實現了各自的目標要求,進而達到企業滿意、學生滿意、家長滿意、學校滿意的目的。
“小專業”“集團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凸顯了高職教育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現代職業教育特征。一是企業作為人才需求方,積極地參與了學校的教學計劃,使學校的教學計劃內容具有職業性的特點,實施上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形成雙導師制,企業成為另一個教學主體;二是具有“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形態,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根本宗旨;三是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明確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雙重身份,簽了學生與企業、學校與企業兩個合同;四是根據專業特點,因材施教,探索了新的培養形式,形成自身發展特色?;亟ㄔO與實踐有效體現了校企共同傳授知識、培養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特點,顯現出了現代學徒制師徒基本關系。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也在不斷變化,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將工學結合,使校企合作更好地發展,使企業、學校、學生三個利益主體實現共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兩個校企合作主體的作用,采取科學有效的資源配置,尋求更佳的教育辦學模式,才能推動高職教育健康發展。
高志彥.就業導向:高職教育新的發展觀[N].中國教育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