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衛靜 孫龍存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眾所周知,美國的教育事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雇傭了300多萬人,每年開支大約2000億美元,集聚的固定資本超過10000億美元。在這個工業極其發達的國家中,國家建設的好壞與普及教育的質量高低密切相關。然而由于之前的城市化進程較快,人們帶著對交通和空氣質量等的不滿進行了由城市向農村的大遷移。到了1980年,美國的農村人口已迅速達總人口數量的四分之一。城鄉之間的差距隨之出現,從而勢必影響教育的發展。據美國教育部的數據,當前美國有960萬名學生就讀于農村公立學校,約占整個國家在校公立學生人數的20%。作為教育體制中重要的一部分,農村初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日漸加劇,存在于教育中的缺失日益突出。
據美國相關機構統計表明,美國農村小學占全國總數量的13%以上,農村學校的小學生占全國小學生數量的20%,其中超過45%的學生就讀于小規模的農村學校。由于統計方法、歸類問題,其他報告中公布的農村學校及學生數量比例甚至更高。不僅是這些數字,農村學校的小規模特點所潛在優、劣勢,以及農村學校在滿足聯邦政府《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等問題,已經使教育工作者意識到,農村初等教育不可忽視,必須投入更多的關注,并應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法律哲學家布魯斯·A·阿克曼在一部題為《自由國度的社會公正》的專著中提出,一個國家的學校教育應分為兩個階段實施:初等教育階段,其教育任務在于切實補充并保證學生家長的價值觀與態度;中等教育階段,學生接受由國家所提供的教育,從而使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社會地位得以改變。事實表明,20世紀后半期的美國中等學校承擔了這一指責,并充分發揮了中等教育階段的教育功能。以擴大自由與選擇為手段,美國學校一直在為提高教育機會均等不斷努力。然而這種使每個人擁有平等受教育機會的努力并未取得卓越成果,其中州與州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及家庭因素都會在一個人的生活成長過程中產生影響。但美國的學校確實采用了多元化的方式提高了占相當大比例人口的受教育機會,重新分配了謀生的機遇。一般教育及具體學校的努力,遠不能保證任何平等結果的出現。
二戰以后的美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即1至12年級的兒童有免費接受教育的機會。有別于其他的是,美國沒有統一的教育系統,并且對教育經費的管理是分散的。美國教育經費來源呈現多元化特征,除政府撥款以外,社會對學校進行捐贈,另外很大一部分資金來自學校服務社會的收入。美國是一個地方分權國家,國家不存在統一的教育行政系統,教育的責任由相互獨立的州、聯邦政府的不同機構和各級法院來承擔。這些州區、政府、法院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經費的投入直接負責任。
現在美國的公共教育經費占其GDP的5%~6%左右,美國聯邦教育部權力很小,無權干預學校教學,每年掌握的經費僅為300億美元,其中的36%左右直接用于低收入家庭學生的資助。因此,聯邦教育部門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扶貧。美國是地方分權的國家教育也采用地方分權制,地方學區擁有很大的自主權,管理各自的教育。美國各州各學區之間教育管理互不干涉,學區的財政權也是相互獨立的,利用收取社區居民的稅收,也是為學校籌集教育經費方式之一。如此因地制宜地發展教育,使得美國各州在教育財政、教育管理等方面產生很大差異,教育發展因此出現了極大不均衡。
隨著城市工業的飛速發展,美國城市人口大量移居至農村,農村人口的驟然增加,使得學區范圍很快擴展至農村。為滿足辦學需要,康涅狄格州在1766年首先承認將城鎮以外的區域劃為學區,農村學區開始像城鎮一樣擁有辦學權力,并可以征收教育稅等。2001年聯邦政府《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的出臺,賦予州、學區和學校更多的自主權。法案建立起州、學區和學校三級責任體制,聯邦政府從此不再提供教育資助給那些未達到要求的學區。
由此,可以得知美國農村初等教育的財政體制的模式相對比較集中。這一財政體制的第一個特點是政府直接對農村初等教育進行投資。第二個特點是政府對各學區初等教育財政投入的責任逐步加強。相對于聯邦政府,州政府對自己所管轄的各個學區的初等教育直接負具體的責任。一般來說,為了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各州以公平性原則對教育經費進行分配。
在美國,公立免費義務教育無城市和農村之分,相關部門采用多元化的撥款補助方式,統一實行一體化的財政管理體制,有兩種最基本的撥款方式:一種是專項撥款,另一種是基本資助撥款。由于不同學區在教育需求和教育財政能力方面存在差異,采用基本撥款主要可以保證各學區學校的基本運轉,體現其公平性。但作為主要的撥款方式,基本撥款往往顧及不到規模較小的農村學區。原因在于基本撥款是按學生人數分配的,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公平,但實際上規模較小的農村學校,雖然人數較少,卻還是要花費不少的資金用于交通和基本設施,除此之外,用于教師工資、教學材料和儀器設備等的資金必然所剩無幾。另外,一些諸如農村學區學生的注冊率下降等問題直接導致學生可以獲得的平均經費減少,這給當地學區增加了不小的負擔。貧困落后的農村學校獲得公共和私人資助的途徑和機會也比城市社區少得多。
在美國,農村社區人口居住分散,小規模的學校普遍存在,這成為制約農村社區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哈弗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柯南特在其著作《今日的美國中學》中,從學校規模與學生學業成績關系的角度提出“規模效益理論”。他認為,美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存在,是不可能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的,這將成為建設優質學校的一大障礙,應該合并小規模學校。柯南特的這一理論掀起了美國農村學校合并的浪潮。如美國亞利桑那州制定了“學校生存能力標準”,該標準規定:從學前教育階段到小學六年級,每個年級的學生人數不得低于20人,才被認為是有生存能力的,如果全校人數少于140人,則被認為無生存能力而將被關閉或合并。在美國,當一個學校不能提供從幼兒園到高中一整套教學計劃時,勢必就要被合并到較大的學區。即使這些學校可以存活,得到到的基本撥款也是相當少的,甚至有些學校根本得不到這類款項資助。如此一來,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基礎教育則得不到任何保障。
與中國一樣,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也面臨著農村初等教育教師短缺的問題。農村學校多處于偏僻地區,各方面設施較差,教育教學負擔相對較重,教師的專業化素質得不到提升與發展。文化差異、社會交往及心理上的孤獨感使農村學校很難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教師。低工資收入也是農村學校留不住合格教師的主要障礙。研究統計數據表明,農村教師年平均工資要比城鎮教師低14%。所有這些都不利于農村學校教師日常生活和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最終導致農村學校師資嚴重流失,師資不足成為農村學校面臨的共同問題。
西奧多·W·舒爾茨(TheodoreW.Schults)指出,農村教育之所以會出現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的狀況,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資不足。對于投資不足,政府相關部門應負首要責任,當然,位于農村的社區、學校以及學生家長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因而,州政府應加大投資、對農村學區應給予更多的關注,整合農村社區和學校,提高農村教育的思想觀念,調整農村整體教育和與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相適應的關系,就成為美國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主導方向和首要任務。
2000年12月美國政府簽署通過了“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它包括“小型農村學校成就項目”和“農村低收入學校項目”,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對農村教育專門實施撥款的法案,用于應對的是基本撥款方式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這個計劃擴大了小規模學校使用聯邦撥款的自主權,并幫助農村學校更多地獲得和使用聯邦教育基金。REAP通過專項撥款來支持農村貧困學區兒童的教育和發展問題,縮短城鄉教育差距。PEAP項目也期待與更多公益組織、研究機構、企業及政府機構的全力合作,為解決美國農村初等教育問題獻計獻策,為幫助貧困地區兒童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帶來了可能性。
農村地區合格教師流失的原因主要體現在社會交往、文化習俗和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另外,由于農村學校教師短缺,教師往往被要求同時教授多門學科、多個年級,甚至要應對年齡不同、認知水平參差不齊的班級,這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困難的同時,也讓教師對農村教師職業產生了畏懼感。為了克服這些現實問題,1998年12月簽署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在其第二款規定為提高教師素質、減輕貧困地區學校教師的負擔,政府將提供招募教師的專項資金。不僅如此,2002年,美國政府實施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對美國各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對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巨大挑戰。美國州教育委員會也為各州規劃了諸多舉措,各州出臺了多項政策來提高農村教師數量和質量。為吸引優秀大學生到農村學區和學校任教,一些州對在校大學生提供減免學雜費和設立教師獎學金政策。對農村學區存在的工資低、住房條件差等問題,許多州出臺了貸款免還政策、招聘獎金項目和住房援助項目等。如此種種都為農村學校引入高質量的教師提供了可能性。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其中一半人口在農村。中國的基本國情,是致使城鄉差距的根本原因,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這種差距非但沒有縮減,反而加速了貧富兩極分化。調查發現,城鄉初等教育階段的教育質量同美國一樣,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探究我國農村初等教育落后的原因成為當前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重中之重。
城鄉教育嚴重失衡在我國將會持續很長一段過程,歷史原因所產生的城鄉“二元結構”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如今,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并沒有因經濟發展而縮小,甚至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對我國國情的研究結論表明:只有當農民占我國人口總數極小比例的時候,城鄉差距才會消失。因此,在“城鄉一體化”未形成之前,城市與農村初等教育的差距必然存在。農村初等教育就必須具有農村特色,必須考慮農村特點,堅持主要以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為服務方向。明確農村教育的特殊性,改變農村初等教育在經費、師資、觀念等方面的現實狀況;構建適合農村初等教育發展的教學體系;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為不同的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從而確保農村初等教育的順利開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目前我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農村中小學畢業生因為成績不合格無法升學而輟學在家。一些中小學畢業生一無學歷二無一技之長,這種無法升學、無法就業的局面,可能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究其原因,在于農村初等教育的教育體系與農村的發展不相適應,全國上下一味片面強調教育的統一性、計劃性,忽視了農村教育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由于農村學校缺乏這種適應城鄉差異的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教育模式,大多數農村人口想要通過教育進入到社會主流的可能性極小。歸根結底,盲目采用城市化教育改革的模式、應試教育升學的模式都不可能解決我國農村初等教育問題。城鄉之間的整體差異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教育體系為不同的學生設定不一樣的生涯規劃。因此,關注農村初等教育刻不容緩。但是,解決農村初等教育發展困境,任重而道遠。
[1]勞倫斯·A·克雷明.美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季蘋.美國公立學校的發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呂達,周滿生.當代外國教育改革著名文獻,美國卷·第二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楊慧敏.美國基礎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強.美國農村教育發展史[M].銀川:寧夏教育出版社,2009.
[6]單中惠.外國中小學教育問題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7]史亞娟,華國棟.論差異教學與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7(01).
[8]傅松濤,趙建玲.美國城鄉教育機會均等與“農村教育成就項目”[J].外國教育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