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祝勇
(甘肅省民勤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一
朦朧詩派是指中國20世紀70年代初誕生于詩壇,80年代走向鼎盛的,以北島、舒婷、顧城為代表的一群青年詩人及其詩作。它是不同于當時以頌歌和戰(zhàn)歌為基本范式的流行詩歌,朦朧詩的藝術風格較為別致,詩人們采用了一些與傳統新詩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法技巧,詩作以強烈的個人感情取代了社會、集體的本質。與傳統頌歌對社會、集體的高度贊揚不同,朦朧詩更注重詩人的自我表現和自我價值。社會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個人的精神滿足?!半鼥V”的出現是中國當代新詩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階段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形式。
二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文化,每一個作家都生活于特定的時代之中,所以他們不能不深受時代氣息的感染,因此作家的文學風格必然要滲入時代文化的因素,表現出極為鮮明的時代性。有人說他們是迷惘的一代,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他們迷惘,似乎不知所措,甚至彷徨。北島的《迷途》:“沿著鴿子了哨聲,/我尋找著你?!鳖櫝堑摹缎∠铩罚骸拔矣靡话谚€匙,/敲著厚厚的墻?!笔骀玫摹洞罚骸案糁篮愕木嚯x,/他們悵然相望。”以及梁小斌的呼喚:“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這些都是沉重的失落感襲擊心靈時的真實無助感在詩歌中的流露和顯現。
三
要尋找一條可以走下去的路,必然要努力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在這充滿艱辛的漫長道路上,他們不住地發(fā)出憤怒的呼聲。但是他們仍然對世界滿懷著深深的希望。顧城的名作《一代人》:“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币皇自诋敶姼枋飞暇哂邢喈斨氐姆至康闹挥袃删涞男≡姡云涓叨鹊母爬ㄐ院娃q證思維而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強烈的藝術力量。在陰暗、低沉、哀傷的色彩中,這一代人顯然從沒有放棄過對光明的追求?,F實是黑暗的,用來尋找光明的眼睛也是黑暗的,這不正好與他們的處境及行為相吻合嗎?也正好是他們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寫照;同時,其他反對的響聲也高潮迭起,但是這一批青年人頂著巨大的壓力,堅持創(chuàng)作。他們對西方現代派詩歌自覺地借鑒和對淺顯直白的傳統詩歌的挑戰(zhàn),最終還是帶來了一場巨大的詩歌藝術變革。
四
雖然文學創(chuàng)作的價值取向在不同的題材領域各有自己獨特的內容,但是世界上每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以人文關懷為總主題的。高爾基將“文學”稱為“人學”,是因為文學的價值追求是以人為中心的。一個成功的作家就是一個人類命運的關注者和社會文明進步的促進者。這一批不懈摸索的年青人,他們選擇詩歌這一文體來作為表達自己情緒的載體,他們之所以發(fā)出如此的怒吼,是因為他們有改變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理想。在那些為一代又一代讀者所稱道的詩歌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那些表現對人類命運深切關注的詩句;正是因為有了對“人”的關注,這些詩才能為人們所傳頌。
五
同是朦朧詩人的代表,舒婷與北島的不同之處不僅僅在于她是一位女性,更重要的在于由此而使得她不像北島那樣是一個理智型的詩人,她是一個偏重內向情感和善于表達自己的詩人;同時她也與顧城不同,她的感情是一種張弛有度的、一種可以實現的理想感情。舒婷長于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捕捉復雜細致的情感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相對北島、顧城而言,舒婷更偏重于愛情題材的寫作,在對真誠愛情的呼喚中融入理想,展露一種強烈的女性獨立的意識。她的詩風細膩而沉靜,哀婉而堅強。在意象的運用上也逐漸趨于明朗、貼近自然而很少有刻意為之的痕跡。這使得她的詩有著明麗雋美的意象和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
朦朧詩出現在屬于它的時代里,由于它所蘊含的自我價值的體現及人文關懷等品質而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也由于它具有的文學的含蓄、蘊藉之美而被后代人所喜愛。它是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閃光點,雖然它不像“七月派”“九葉派”那樣將對集體和社會的熱情歌頌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容,但是朦朧詩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力量是無法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