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瑞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春生初級中學)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化的加快,農村留守兒童學困問題開始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積極探索農村留守兒童學困原因,是解決其學困問題的必由途徑。農村留守兒童學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是與年邁的祖父母、外祖母和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常年缺少父母的管束與誘導。而遠離父母,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老人知識水平較為低下,不能給孩子在學習上進行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許多學生一旦學習不努力,掉隊,便易淪為學困生。又沒有環境條件改變其態勢,學困就是必然的。孩子與老人年齡差異大,心理距離較遠,再加之溺愛和縱容成習,更妄談及時批評指正、約束教化。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便散漫成性,變本加厲地由生活拖沓到學習懶散,一步步陷入學困之境。
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關注較少。加之有些父母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孩子,于是,只能采用“物質+放任”的管理方式來彌補情感教育的不足。這就使得孩子擁有的零花錢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自由的財富和財富的自由扭曲了孩子們的天性,甚至泯滅了他們的良知。他們并不諳社會現實,也不能洞悉父母的不易與無奈,卻在放縱中荒廢了自己的學業。
學校就是孩子成長的小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有喜怒哀樂,隨時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與朋友發生矛盾,受到老師的批評,身體患有疾病等等。父母本是孩子最好的傾訴對象,可遠離父母的孩子無處訴說,只能獨自面對。長時間的孤獨和無法宣泄,壓抑的孩子孤僻抑郁,情感脆弱,不善交際。放任自己的結果就是自由散漫,自暴自棄,自怨自艾。這樣,就會無端地把這種情狀發泄、沉積到學習之中,影響學習情緒與效率。與此同時,父母也多會在打工中遭到挫折、辛酸,折合成嘮叨和責備發泄到孩子身上,就使孩子受挫的心靈得不到安慰。原本聰慧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反感,故步自封,停滯不前,而父母又聽之任之,自然會使其滑入學困之列。
社會五光十色,不成熟的孩子無所適從,人生態度各不相同,異常復雜。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與家長的合力管護,才會扶持孩子走過人生的危險期。而遠離孩子的父母,由于家庭學校無法及時溝通,不能掌握孩子的思想和動向。當發現孩子的思想動向偏差時,往往為時已晚,到了最后,也改變不了孩子學困的現象。
關愛留守兒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讓我們家庭、學校、社會都切實重視這一社會問題,為農民工的孩子們負起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