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芳
(玉林市民族中學)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曾說:“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不是學生智慧能力的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與合適的幫助。”這句話道出了教學公平性和公正性的重要性。而數學的分層教學,指的是將一個班級里的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差異,分成若干個層次,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等,它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使學生都在各自原來的學習基礎上,獲得進步與發展。
筆者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學工作者,對分層教學也進行了諸多實踐和研究,從中獲得了一些有益的心得和體會。現就結合自身經驗,首先對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性進行簡單闡述,然后提出具體的實施辦法,以供各位參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而,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很多數學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都遵循“一刀切”“一鍋煮”的原則,長期下去,必然會使部分學生吃太飽,沒有了學習的動力;部分學生吃不著,連最基礎的知識的也掌握不了,達不到新課改所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學要求,所以,面對此種狀況,實施分層教學法,勢在必行。它能夠激發出班里每一位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能促使他們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從而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達到“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這一教學目標。因此,身為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將分層教學法及時地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以此來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提升數學教學效果。
下面,筆者就對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法和措施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分層教學,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考察,然后根據考察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具體的分層標準如下:A層次學生(優秀生):學習基礎好,學習能力強,有較強的數學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B層次學生(中等生):學習基礎較好,學習自覺性高,有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且具有較強的上進心;C層次學生(學困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不強,思維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一般,且缺乏學習的自覺性。
當然,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我們應該做到心里有數,自己掌握,不向班里任何學生透漏我們分層的標準,否則可能會使優秀生產生驕傲、自滿心理,學困生產生自卑、沮喪心理,所以,我們必須充分保護和尊重班里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在對學生好分層之后,接下來,就是依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了。對于A層次學生而言,我們制訂的教學目標為要求學生深刻理解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思想,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對于B層次學生而言,要求學生可以熟練掌握教材中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理解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對于C層次學生而言,要求他們掌握主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學會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并提高他們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我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才能減輕學生在數學學習時的心理負擔,進而在數學學習上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中“平行線的性質”這節內容時,我就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分為了以下幾種:A層次學生,深刻理解平行線性質的推導過程,并可以靈活運用,同時,對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對于B層次學生,要求他們了解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的區別,并且可以熟練、正確地運用;對于C層次學生,要求他們能夠理解平行線的性質,并會用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證明。這樣,在我們制訂好不同標準的教學目標之后,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班里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會被調動起來,不會因為由于覺得吃力而產生畏懼、放棄的心理。
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
不同層次的學生,有著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們也應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具有的學習能力和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實行分層施教。如A層次學生,他們的學習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有著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針對這類學生,教師就可采用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師則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適當指導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索,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B層次學生,各方面能力都處于一般的水平,針對這類學生,可以采用適當點撥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為主,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C層次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低,而且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所以,針對此類學生,我們就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并不斷加以鼓勵和鞭策,讓他們產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中“正數和負數”這節內容時,對于A層次學生,我要求他們通過自主閱讀課本的方法,對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點進行學習,如正數負數的概念、表示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并自主完成課本后的一些相關練習;對于B層次學生,我給他們制訂了預習導案,讓他們按照導學案上的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并完成導學案上的相關練習;對于C層次學生,我則采取了步步指導的教學方法,即通過啟示和點撥,讓他們對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逐漸地掌握和學習。這樣,通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層次學生都參與了學習全過程,而且都能在學業上有所收獲,有所進步。
對數學作業進行分層
傳統初中數學課堂作業的布置,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教師對全班學生所提出的作業要求一致,作業內容相同,規定全體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相同質量、相同數量的作業,這使部分學生覺得作業過于簡單,沒有完成的動力,部分學生覺得過于復雜,缺乏完成的自信心,因而導致作業完成效率低、質量差。所以,身為初中數學教師的我們,在布置數學作業時,也應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布置。
比如,對于A層次學生,除了課本上的基礎練習,我們還應增加一些變式題和綜合題;對于B層次學生,要求他們完成課本上的基礎題和一些選做題;對于C層次學生,要求他們完成課本上的基礎題即可。當然,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完成相應的練習題之后,可以嘗試挑戰更高層次的數學練習,如此,我們便能有效解決A層學生“吃不飽”,B層學生“吃不好”,C層學生“吃不了”的這一尷尬現象。
綜上所述,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和實踐,筆者認為,分層教學這一教學方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還是行得通的,它能夠提高班里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使課堂教學獲得最優的教學效果。所以,筆者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會對此種教學方法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1]劉麗君.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0-05.
[2]孫馨.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云南師范大學,2009-10-01
[3]林媛.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