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超
(江蘇省漣水中學)
為使我國未來的體育課程能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高素質、健康型的人才,確立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應是首要關注的問題。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課程基本理念有四項: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在改革之前體育課程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意志、價值觀、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成長,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個體發展和能力提高。如今的課改理念可以看出以學科為中心的論調已轉移,新課改的四項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通過有效的體育教育課程的學習,務必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更全面地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21 世紀的課程改革在教育思想領域對教育工作者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對長期從事體育教育事業的體育工作者來說,當然也是如此。對于他們來說,這種思想沖擊的根源除了來自教育理念以外,還有教育目標的改變。
體育教學的三項基本任務被我國體育教師中廣為熟悉: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等三項。然而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五項領域目標: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發展、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這個變化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后者更加明確了在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得到發展的基礎上,還要使非智力因素上有所發展。比如,情感、意志、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當然,五項領域目標中關于社會適應這個能力,是針對我國青少年“高分低能”這一現狀提出的對策。它的含義包括兩條主線:健康主線和運動主線,把運動主線作為載體,健康主線作為靈魂,從而進一步地把兩者結合起來。從以上分析可看出,五項領域目標更為適合我國的國情、更為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今后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不僅只關注學生基本運動技能的學習,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鍛煉意識,通過掌握合理的鍛煉方法來增進他們自身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健康。總之,只要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確確實實為學生的健康考慮,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健康狀況堪憂”的帽子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被摘除。
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改變了高度統一、全國一刀切的管理體制,課程模式的多元化構建也必然隨即到來。
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課程實施的是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體制,實際上實施的是分步到位的方法。在實施原教學大綱之前,關于教什么的問題完全由大綱作出嚴密的規定,對教師而言談不上對課程模式的設計。但是實施新課程標準后,教師有了很大的自主權,特別是在確定教學內容上,他們可以自主選擇、改造、創新教材。新課改之前,教學內容由上級規定,不少教師采用“快樂教育”“情景教育”等模式時,還算得心應手。新課改下,教學內容要由教師構建,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極為重大,要設計好課程模式,然后解決教學模式。
在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國的三級管理體制做到分步到位,使教師不僅要解決怎么教的問題,還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這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創新性都得到了發揮。
體育課程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歷經百年滄桑, 走過了一條隨社會發展變化而跌宕起伏的坎坷道路。而今,21 世紀的使命給體育帶來了嶄新的春天,政策的保障將為體育課程改革排除誤導,領導的重視將為體育課程改革把握正確的方向,師生的共同參與、各地各校的創新開拓將為體育課程改革樹立強大的信心。我們面對體育課程的改革,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變得艱巨,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提高自身覺悟;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進行有特色的教學;在體育設施、條件不能滿足需求的現狀下,除了要和學校交流溝通,更為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利用有限的資源去開發、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我們堅信,在新時期下體育新課程必能披荊斬棘,突破舊的教育教學思想的重圍,掀開體育課程改革新的歷史篇章。
[1]季瀏,胡增.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邵玉玲,史曙生,顧淵彥.體育課程導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3]王曉贊,季瀏.新時期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的轉型與發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