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四
(安徽省滁州城市職業學院)
嚴家四
(安徽省滁州城市職業學院)
當代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是包括化學、物理學、數學等自然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相互影響促進的結果。不同學科的研究手段、研究對象通過有機組合,在原有學科附近開辟出新的研究領域,在新觀念、新技術、新手段的推動下不斷取得新成果是當代生物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和發展方向。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培養出具有多學科綜合能力的創新人才,在生物教學中就必須加強學科間的綜合教學,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科綜合教學的重要性,時刻關注與生物教學相關的學科聯系,適時把握時機,充分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各學科知識,分析教材所涉及的知識要點,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使學生的跨學科綜合學習能力得以培養鍛煉。譬如,在“原始生命的產生”教學中,通過啟發學生運用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知識,系統分析原始地球、原始大氣、原始海洋的誕生條件和原始狀態,結合生物教材推測原始生命產生的可能途徑。學生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分組討論、分析,再經教師指導,很快掌握教材知識。在學生分組討論、分析的過程中,就培養和鍛煉了他們的跨學科的綜合學習能力。
在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學與化學、物理學、數學等自然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時時得以體現。可以說,離開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利用,學生就不可能系統地把握生物知識,無法完成既定的教學目的。生物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跨學科綜合學習能力。
譬如,在“酶是生物催化劑”的教學中,要聯系化學學科知識: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提高或降低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而自身質量和化學特性在反應前后沒有發生改變;再聯系生物學科知識:酶是由生物活細胞分泌產生的,能夠改變生物體內特定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得出結論—— 一般來說,酶是由生物活細胞分泌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質,是生物催化劑;作為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質,酶的催化效率容易受到環境溫度、酸堿度、重金屬含量、電磁輻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假使完全摒棄化學學科的催化劑、蛋白質知識,片面強調學習“酶”的知識,學生就不可能快速理解和接受此部分教學內容,整個新陳代謝環節的教學也會受到影響。
再如,在“根對水分的吸收”教學中,又面臨物理學科知識: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叫做滲透作用;進行滲透作用必須要有一層半透膜,而且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要有濃度差。再聯系生物學科知識:植物根部表皮細胞的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可以看作一層選擇透過性膜(半透膜),這層膜把液泡里的細胞液與土壤溶液隔離開;細胞液里含有許多溶解于水的物質,具有一定的濃度;由于原生質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細胞液可以通過原生質層與土壤溶液發生滲透作用。學生在充分理解滲透作用發生機理的基礎上,可以很快掌握綠色植物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的知識。
在講授酶的催化效率隨反應溫度變化而變化、光合作用效率隨光照強度變化而變化、種群密度與食物供給關系時都要用到數學學科的“坐標圖線”知識,假使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學生不注重此數學知識并做到恰當運用,僅僅依靠片面的機械描述此類生命現象,根本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聯系諸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習,使學生的生物學習不再是一項孤立、繁瑣、出力不討好的苦差事,而是充滿了科學探索、能力培養的立體有機組合。生物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學習充滿了誘惑力,學生時常沐浴在多學科綜合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的喜悅氛圍之下,學科教學目的得以充分實現。
在生物教學中,可以發現班級學生自然學科各單項學科內部知識的掌握比較理想,只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適時啟發、引導學生,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多學科綜合學習能力。那么,為什么有教師不愿意運用多學科綜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呢?原因在于:在聯系非本學科知識開展生物教學時,教師倘若不事先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反復練習,就會因為知識匱乏、粗心大意導致學科知識的錯誤輸出或者占用掉更多的教學資源,學科知識的科學性、完整性就會受損。
生物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身多學科綜合教學能力的培養,在遇到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影響的教學環節時,切忌信口開河、想當然地胡亂應付,要多多開展學科知識鉆研,請教所涉學科專長教師。只有在全面且熟練把握學科間互動教學內容后,再精心組織編排各教學環節,向學生精準地傳輸科學知識才成為可能。生物科學的需求往往不是單靠自身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綜合諸多非生物學科知識,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多方面援助。這里的“其他學科”既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非自然學科內容。
在開展多學科綜合教學活動之后,學生聯系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解決生命現象的意識提高了,綜合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鍛煉,為他們將來所要從事的創造性學習活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學校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教育目的也最終得以實現。
肖華.生物教學中培養,提高學生綜合認知能力[J].吉林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