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媛媛
(陜西師范大學 西安 710119)
泰勒提出行為目標是用預期學生學習后將產生的行為變化來陳述的目標。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把學生學習變化行為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類。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內在的建構過程,該過程難以觀察,將這種學習結果的內隱變化通過一些具體的外顯行為顯現出來,對這些外顯行為要求的描述即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能指導教學設計實踐,能為教學方法、教學媒體選擇和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最先關注的環節,也是重要環節之一。
包括重點概念、具體內容、活動建議分析。具體參考課程標準關于本節課具體的要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以下簡稱本節)的分析為:明確“綠色植物能利用太陽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了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這一概念。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屬于了解水平;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屬于理解水平;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屬于探究水平;調查生產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有關措施,屬于操作水平。
教材內容分析一般從本節內容的定位、本節重要性說明及本節課具體內容考慮。
本節分析為: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內容承接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后連接了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為初中生物學學習中的重點內容。第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實質,為本節重點,應讓學生通過實驗來理解;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上的應用,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課本上的介紹能夠說出即可。第三部分是技能訓練,重在訓練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
主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特點入手,可參考教材間相互聯系和教育心理學知識。
本節分析為:學生學習本節前,已了解“綠葉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有機物”“光合作用能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等內容,對光合作用有初步認識。思維上,初中生正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要提供形象化、層次化學習方案。
通過上述分析后,本節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知識目標:
(1)準確地說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正確地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3)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能夠設計“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分析實驗結果。
(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分析給定的實驗數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的重要性,形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2)通過光合作用原料的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教學者面對眾多參考資料,有時參考資料觀點并不統一,若參考資料觀點有分歧,一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為準。
教學目標是要把學生學習結果的內隱變化外顯出來,所以確定的三維教學目標就必須可檢驗,即學生學完本節課內容之后的行為變化能夠確認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要求。
教師方面,三維教學目標設計越具體,越能指導教師教學,教學活動更有條理,而且對于某個教學活動進行到哪一程度也有指導作用;學生方面,學習目標越具體,學習過程目標的針對性越強,對課堂的把握程度就越高。
ABCD 即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根據新課程理念,三維目標主體是學生,表述中應避免“使學生”之類的詞出現;行為動詞的使用可參考課程標準中附錄2;行為條件表述要準確表達出學生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進行學習;表現程度要以能夠檢驗的程度副詞為首選對象。
三維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準備的重要環節,要設計好一節課三維教學目標并不容易,需要教師在了解教學目標內涵的基礎之上,按照一定的設計步驟,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不斷地反思改正,才能設計出好的三維教學目標。
[1]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9.
[2]徐繼存,周海銀,吉標.課程與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120.
[3]黃梅,宋乃慶.基于三維目標的教學目標設計[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9(05):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