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河南省安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銀杏小學)
讓朗讀成為走進文本的途徑
王丹
(河南省安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銀杏小學)
讓朗讀成為學生與文本對話、理解文本精華、理解文本思想內涵、學生產生獨特體驗的途徑。
朗讀;對話;理解;體驗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朗讀教學非常重視。四個學段的閱讀部分都率先強調:“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建議部分也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看似熱鬧的朗讀教學卻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讓我們教學中的朗讀和文本結合得更有效,下面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
我們的語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歷久彌新的文章,自然也就能成為我們訓練朗讀最好的載體。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于朗讀中體會課文的精妙之處,并在朗讀中對學生進行語調、語速、節奏、情感等技能的訓練,對理解文本、體驗文本、對話文本常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王崧舟老師執教《兩小兒辯日》的“讀”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王老師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蘊,獨到的解讀智慧,在課堂中無聲無息地施展“讀”,以文中的八個“日”為綱,巧妙地變換朗讀方式,一個“日”,一個“日”地讀,在讀的過程中順勢理解句中的重點字詞。學生不覺得特別新奇,不知不覺中興趣盎然地讀了數遍。看似普普通通的閱讀環節,隱含了王崧舟老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時對文本的巧妙組合,點燃了課堂教學的精彩亮點,通過老師對話文本,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對話文本,確實是我們語文教師學習的典范。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后,教師再做朗讀技巧上的指導,學生就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理解也基本沒問題了。大膽、有效的取舍,使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每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內涵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向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如果我們能讓學生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那么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如果無法做到“三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草蟲的村落》一課,在品讀感悟文章中,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將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到朗讀指導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反復讀,細細品,讓學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只動物,充分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從而讓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
語言的感悟是“讀”出來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讀”出來的。讓我們教師通過文本引導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會用自己的心去擁抱語言,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會用心去感悟文本的思想內涵;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會用自己的心去體會語言獨特的韻味。
·編輯 韓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