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亞
(江蘇省濱海縣教研室)
試論文明生態史觀與中學歷史教學新視野
陳曉亞
(江蘇省濱海縣教研室)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意大利哲學家克羅奇這句名言意味深長。一方面它提示用當代視角去觀照歷史,另一方面也昭示賦予歷史研究以當代意義。在歷史教學和研究中,筆者嘗試打破歷史教學理念的傳統蒲籬,借鑒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文明生態史觀,拓展歷史教學新視野,在歷史和現實雙向互動中,激發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創新能力。下面談一談筆者的一點嘗試和探索。
文明生態史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這本巨著中提出來的,他通過人類歷史上各大文明形態的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力求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它對于我們開拓歷史研究和教學視野顯然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人類跨進了21世紀,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文明形態依然頑強地支撐著文化內核和價值判斷。
(一)文明的認知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意味深長,直擊人心。從文明形態學視角來看,這首歌更是傳達文明傳承和文明認知的文化基因符號。當今社會,信息傳遞迅捷,交通便利發達,打破了過去文明族群的聚居狀態。區域變換,移民潮涌,但歷史文明的紐帶和印記深深銘刻在文明族群集體無意識的深處。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始終感受到文明基因深層次的呼喚和警醒。
(二)文明的融合
余秋雨先生在《第四座橋梁》演講中認為,文明之間交往融合往往通過四座橋梁,一是經典學理之橋,二是民俗器物之橋,三是民俗風情之橋,四是傳達群體人格的文化信息之橋。文明間交往融合最深層的是文化精神層面的交往,通過文化精神層面的交往傳達民族精致的靈魂,獲得世界性的感動。在參觀敦煌莫高窟時,余秋雨先生驚奇地發現,佛學東漸過程中,莫高窟雕像雕刻技法又深深打上希臘文化的烙印。一尊尊無言肅穆的佛像無意中成為幾大文明相互融合的結晶和見證。
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靠的是教育。作為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面對新世紀、面臨科技信息浪潮的沖擊和洗禮,對教育,尤其是歷史教育必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
(一)構建宏觀思維
在進行歷史教學中,要打破傳統國別史的思維限制,在陳述史實、分析史論方面,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歷史事件,而必須在文明“可以自行說明問題的范圍內”去把握,去理解。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指出:“一個同樣的總的過程,對不同的部分發生不同的影響,因為不同的局部又以不同的方式反應和促進這個總的過程發生運動的動力。”在分析《世界史(歐洲部分)》上關于封建制的建立、工業體系的建立、責任制議會政府的建立、海外擴張、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等一系列問題時,筆者把它們都放在基督教文明范圍內去分析、說明。因為這一系列問題是基督教文明所包含下的西歐國家都曾經歷的共性歷史事件,不同的是各國面對同一問題所采取的對應方式不同,導致國與國的差異,但它們都是同一文明圈內的同一問題。在講解“大化改新”“戊戌變法”“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改革問題時,筆者并不一味作簡單比較,而是讓學生把它們當作是儒教文化圈國家面臨挑戰時做出(采取)的不同應戰方式、獲得了不同的結果來考慮。
(二)增強憂患意識
當代信息化社會,物質生活的富足和安樂并不表示人類沒有了挑戰和競爭。生態環境惡化,信息時代瞬息萬變,個體生存的軟弱無助,無不成為當代青年學生面臨的重要難關。在歷史教學中筆者注重結合史實,條分縷析,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提高他們對挫折、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讓他們從容不迫地迎接社會的挑戰和時代的沖擊。逆境的美德正如先秦哲學大師孟子所說: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三)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教育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在講解《科學技術史》時作無關痛癢的點綴,而是把創新思維作為歷史思維的主體滲透其中。每一次史實、每一場戰爭、每一個民族的崛起都寓示著對傳統的突破,都意味著創新智慧的迸發。在集中分析科學、文藝發展史時,要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觀察,去體悟,去思索創新靈感的迸發和涌現。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研究型課題《歷史十大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搜索史料、探求規律中,做到當代與歷史的智慧與智慧的交匯、靈感與靈感的對接。歷史課也不再是史料的堆集場、故紙堆的集散地,而是變成創新能力培養的基地,文明超越與發展的起點。
運用文明形態學去拓展歷史教學新視野,這僅是筆者做的一個創意性的嘗試。筆者想通過這種鏈接打開一扇未知的窗口,在這鏈接、貫通之中,肯定有空乏的、稚嫩的,甚至錯誤與不當之處,這有待于我們進一步開拓,進一步探索,進一步完善。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