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平
(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劉沛第二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李生平
(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劉沛第二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近數學過程;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動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選擇、整合、重組,并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挖掘生活資源,進行創新教學。還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采集生活教學實例,通過數學活動,促使他們自覺地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讓學生課前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所觀察物品的重量。然后在課堂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如,方便面袋上印著總重量:130克,面餅+配料:126克,面餅:90克,從而知道包裝袋重4克,配料重36克。不同的方便面廠家,生產的方便面的重量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學習興趣也一下子高漲起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相應的被調動起來。
教材中有許多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教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與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先請學生看一段購物情境的錄像,然后結合實際說一說你對人民幣有哪些了解?雖然買東西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放到課堂中來,就大不相同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如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在認識了什么是面積后,讓學生動手用橡皮、樹葉、小刀、直尺等大小不同物體的面擺在同樣大小的一張長方形的紙上,操作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發現有的要擺21個,有的要擺11個,而有的只要擺6個就可以了,它們的個數各不相同,再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同樣大小的面積,為什么擺的個數相差這么多?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聯想到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數,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以教師要充分加以利用,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枯燥乏味,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再現生活,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因此,教師要明確教材的知識點,尋找聯系數學知識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發現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強化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感悟數學思想。如教學“角的認識”時,先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學生根據教師要求找了許多生活中的例子,如:墻角、書本的角、課桌的角等,通過觀察討論這些角的相同點,用不完全歸納法來歸納概括出數學上的角,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這樣的情景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在生活歷程中感悟數學,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了學生以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
數學學習是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本人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數學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如在學習圓的相關知識后,組織學生就學校操場進行一次規劃設計,在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分組進行實地測量,然后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操場。通過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自覺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互相幫助、合作交流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