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香
(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留車中心小學)
陶行知先生曾說:“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睌祵W依賴于生活,數學語言就要服務于生活。所以,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深入挖掘教材價值,要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看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進而也為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數學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本文以六年級下冊的“自行車里的數學”為例對如何讓數學走進生活,如何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進行概述,以期能夠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眾所周知,在一輛自行車里面至少有一個前齒輪和一個后齒輪,而齒輪齒數與轉數之間卻存在著一定的等量關系,這種關系則可以運用我們上節課所學的比例問題來進行解釋。所以,在教材中設計了自主測量的方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思考:前齒輪轉一圈,后齒輪轉幾圈?之后,再向學生展示前后兩個齒輪,讓學生自主動手數一數,然后思考:運用比例的相關知識來思考前齒輪的齒數與后齒輪的齒數之間的比與前齒輪的轉數與后齒輪的轉數之間的比的關系。即:前齒輪轉的圈數×前齒輪的齒數=后齒輪轉的圈數×后齒輪的齒數。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解決自行車有關問題的重點內容,而且,對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自行車里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有效地滲透有關比例的問題,要確保學生在高效課堂數學課堂中鍛煉學生的知識實際應用能力。
在一輛自行車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圓形,其中車輪、齒輪都是圓形的,那么,自行車行駛的距離與圓之間到底有什么具體的聯系呢?又常常涉及哪些問題呢?通過上述比例問題我們可以知道前齒輪的齒數與后齒輪齒數的比例,而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應該怎樣求出來呢?與車輪的周長相等嗎?首先,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演示車輪轉動一圈與蹬子轉一圈的演示過程展現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下面的式子: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后齒輪的齒數),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而且,還能將有關“圓”的知識點與比例的問題以及自行車的運動問題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而且通過公式的轉化我們還能將其轉變為求圓的相關問題,比如,一輛前齒輪有28個齒,后齒輪有14個齒,蹬一圈自行車前進5米。求自行車的車輪直徑。可見,自行車里也包含圓的問題,這對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材的活動2中可以看出,我們所涉及的問題不再是一輛普通的自行車,而是一輛變速自行車,也就是說,在這輛自行車中有多個齒輪,這也就形成不同的齒數比,那么,前齒輪和后齒輪的比有多少種組合情況呢?此時,我們就可以將排列組合的相關知識引入課堂之中,目的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加深相關知識點的印象,提高課堂的效率。所以,在授課時,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一輛變速自行車,并明確前齒輪的數目,編上前1、前2、前3等號碼,后齒輪的數目,也編上號碼:后1、后2、后3、后4……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由自合,并思考有多少種組合方式,前1只能與后1只組合嗎?有效地將排列組合的相關知識引入到自行車問題中,進而在幫助學生積累解題經驗的同時,也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我們要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以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同時,也為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全面提升作出相應的貢獻。
李麗.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數學教學:由“自行車里的數學”想到的[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