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飛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越來越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努力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的時空,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仍是廣大教師研究的問題。
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探究能力,從學生自身的實際出發,選擇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探究內容,這樣學生的探究有了厚實的基礎,才能逐步走向深入。
例如,在“認識物體”的教學中,教師可選取學生熟悉的物體,如,乒乓球、積木、牙膏盒、茶葉罐等,先讓學生看一看它們的形狀,并介紹它們的名稱。看的過程就是將物體和名稱初次建立對應關系的過程,這是認識物體的開始。然后,分組讓學生摸一摸這些物體,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說乒乓球是圓圓的,茶葉罐有時平平的,有時圓圓的。摸的過程既是感受物體面的特點,也是將物體簡單區分的過程。然后,教師讓學生把這些物體放一放、滾一滾,看看能不能放得好,能不能滾得起來。這樣的教學,準確地把握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在觀察、觸摸、擺放和滾動的過程中,感受各種形狀物體的特點,初步學會識別這些形狀的物體。
學生自主探究的目標不僅僅是獲得有關結論,更要在探究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甚至可以將自主探究延伸到課外作業中。
例如,在“一億有多大”的教學中,在最后的生活鏈接環節中,教師出示了一組信息: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月大約消耗26億雙一次性筷子。教師問:“同學們已經感受了一億有多大,再讀這條信息,你有什么感想呢?”學生一:“我覺得26億雙筷子太多太多了。”學生二:“生產這么多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大樹呀!”教師接著說:“一次性筷子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還給我們帶來什么呢?課后請大家通過上網搜索、社會調查等形式獲取相關資料,然后研究全國一個月和一年用掉的一次性筷子如果都用木材來加工,需要砍掉多少棵大樹,毀掉多大面積的森林?”這樣的適度延伸,幫學生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也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已取得喜人的突破,但不少教師對學習方式的改善在認識上存在偏差,表現之一就是課堂上一味追求自主探究。其實,為了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持續發展,應該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數學形式方面的定論還是以接受為主更有效率。
例如,在“角的度量”教學中,對于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線以及1度角等概念的教學,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直接告訴學生。而對于“為什么量角器上有兩圈刻度數?”這一知識點則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在測量角的度數這一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去感受。這樣的學習,探究中有接受,接受中有自主發現,才更符合學生課堂學習的科學規律,課堂效率才能得到保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多呈現為點線型模式,在順延同伴思維的點線型回答模式中,學生的思維很難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所以,當發現學生在進行思維的復制時,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就應給予適度的引導。
例如,在“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教學中,教師問:“我們剛才從圖中得到許多分數。它們看起來比較凌亂,你能不能將它們分分類?”學生獨立思考一段時間之后,開始交流。學生一:“按照分母是奇數還是偶數,可以將這些分數分為兩類。”老師:“這的確是一種分類的方法。”學生二:“我們還可以根據分子的奇、偶性將它們分為兩類。”老師又問:“有不同意見嗎?”短暫的沉默之后。學生三:“我們還可以根據分母是質數或合數,把這些分數分成兩類。”學生四:“照這樣,根據分子是質數還是合數,也可以把它們分成兩類。”顯然這樣的結論與真假分數沒有任何聯系。這時教師做出了這樣的引導:“你們能不能按照分子與分母的大小關系,把它們分一分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就跳出了根據數的特性進行分類的框框。
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是一方舞臺。讓我們努力進行自主探究式的教學研究,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