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依拉西·達乃
(新疆富蘊縣杜熱鎮中學)
針對當前哈薩克族小學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資源利用率低、音樂語言不生動難以引起學生興趣,以及好的校本音樂教材缺乏的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思考。
哈薩克族音樂是哈薩克族人表達感情、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著大量而又優秀的民歌,可惜的是,這些民歌目前在課程資源中的利用率較小,導致小學音樂教育與本民族的優秀民歌資源相脫節。利用好這一教學資源,有助于向學生傳授民歌、民舞、演奏等方面的初步知識,了解和熱愛本土音樂文化,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增強民族團結意識,養成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生活態度。例如,可以利用《黑走馬》《瑪依拉》等音樂,對小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的熏陶;在歌配舞的課堂上展示《剪羊毛舞》《擠奶舞》《搟氈舞》等音樂,對學生進行舞蹈教育。
富蘊縣現有人口9.67萬人,其中哈薩克族人口有7萬余人。自2007年以來,雙語學校逐年在全縣普及,小學音樂“雙語”教育取代了以前的“單語”教育,漢語與哈薩克語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直接關系到雙語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音樂教學以審美體驗和陶冶情操為主,對于語言有著許多特殊的要求。歌曲《美麗的夏牧場》是一首具有新疆風味的歌曲,非常質樸,為了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扎實掌握歌曲,我用“雙語”引導學生感受“啊”這段贊美的旋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校本課程是對現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補充。目前,哈薩克族小學校本音樂教材的編寫與開發相對滯后。富蘊縣中小學??筛鶕业慕逃结樅鸵魳氛n程標準,立足學生的興趣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集中學?,F有優勢及可利用資源,探索適合本地實際和學生需求、促進學生發展的音樂校本教材,側重于地方化、民族化、兒童化,降低知識化、學術化的成分,增加音樂生活化的含量,使音樂教材變成學生可以主動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拓寬音樂視野,挖掘音樂潛能,提高音樂素養。良好的校本課程,對于兒童的音樂教育,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