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霞 田曉靜(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083)
經濟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競爭,高校大學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心理素質,因此,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承受著挑戰所帶來的沉重的競爭壓力。而這些壓力所帶來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甚至危及其生命。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和社會競爭,是社會、高校及家長共同關注的重點內容。高校體育所開展的體育運動,是一個身體鍛煉過程,也是一個心理活動過程。在進行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大學生在思想、意志、情感和道德上都會有新的認識,這也是一種自我完善過程。因此,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力,值得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對于心理健康的定義,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及性格。在充分考慮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大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及其生活學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包括智力、情緒、人格、人際關系和意志。首先是智力正常。智力正常表現為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靈活的思考力、豐富的想象力等方面。其次是情緒穩定、健康。身心都處于樂觀狀態,積極向上且充滿希望。然后是人格完整。在行為上足夠協調,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心理及行為,行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反映沒有反差。再次是人際關系和諧。在與老師、同學和其他人的交往中,積極主動,沒有抵抗思想。最后是意志堅強。有持續努力和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有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能夠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
隨著經濟和教育規模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地位逐漸變弱,所面臨的社會競爭壓力也日益加劇,相應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斷增加。就目前情況來看,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在數量上有明顯增長趨勢,心理健康問題所涉及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這兩方面所形成的緊張、抑郁、自卑、焦慮、恐懼、孤獨等情緒,都是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方面來源于大學生個人,另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首先內在原因,與大學生的性格、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等因素有重要聯系,大學生還處于心理發展時期,思維方式、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方面都不夠成熟,缺乏適應社會的相應能力。另外在外部影響方面,家庭的過分寵愛使大學生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自制能力差,自我判斷能力弱,在大學學習和生活中,或過于驕傲,或明顯自卑。由于大學生家庭環境不同,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也不一樣,過高的期望對大學生而言是一種心理壓力,而家庭環境的明顯差異也會使學生產生嚴重自卑心理。學校影響主要表現在學業、人際交往和生活自理上,學業完成質量差或者無法完成,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自信心,使其對學習產生焦慮心理。而人際交往中,人際關系的協調是大學生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人際關系不協調,容易使自己被大學群體孤立,產生孤獨感,形成嚴重的心理障礙。獨立的大學生活環境,需要大學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面對挫折和困難,必須自己解決。若解決不及時,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社會影響主要是競爭壓力和生存壓力對大學生造成的困擾。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攀比現象、從眾現象和作假現象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表現出部分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家長、學校和社會對于心理健康問題的忽視,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大學生長時間的學習,使大腦得不到放松和休息,血液的循環流動受到影響,營養供給缺乏,出現頭暈、腦脹等現象,學習效率也因此不斷下降。高校體育在為大學生進行身體鍛煉提供機會的同時,也有效緩解了腦力活動引起的疲勞,腦力在充足的供氧下得到快速恢復。一段時間的體育運動會刺激運動中樞神經,促進大腦血液循環,為腦補提供足夠的營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的健康發展,充分開發和利用大腦,促進大腦智力的發展,不斷提高智力水平。
精神上的空虛,生活學習上的焦慮,以及情緒上的壓抑和緊張,會使大學生產生孤獨感,形成悲觀心態。適當的體育運動,對于穩定情緒、消除焦慮有積極作用。高校體育是有組織進行的一種群體性活動,在形式各異、內容多樣的體育活動中,大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容易被發現和解決。在集體活動中,大學生的個性會有明顯表現,根據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很容易看出其心理特點,了解其心理問題,并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體育運動有助于情緒的發泄和穩定,能夠有效消除內心的煩悶,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減少孤獨感。在進行體育運動過程中,個人心態不斷調整,自我感覺發生變化,失落、沮喪情緒逐漸消除,有效促進了健康、穩定心態的發展。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衡量標準的因素之一。人格的健全也就是心理和行為的統一。大學生人格的健全需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并以此為支配心理和行為的核心標準。高校體育促進了大學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提高了其人際交往能力,使人際關系和諧發展。大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過程中,會表現出一定的品質特征,對成績的不斷挑戰,對困難的努力克服,都是大學生自我觀念和個人要求的體現。高校體育在開展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影響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使其能夠樂于與他人交往,對自我和他人進行客觀評價,養成良好的思維以及行為習慣,培養自制能力,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有效提高心理和行為的協調性。
大學相對于之前的教學環境而言,自由性更高,在高校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大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身處陌生的環境,面對著陌生的人群,若不進行主動、積極的交流溝通,就容易被孤立,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高校環境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也疏遠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更為缺乏。大學龐大而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對于部分大學生而言,會有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出現。高校體育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體育作為一種興趣,能夠集中相同愛好者,平等、和諧、友好地進行鍛煉或比賽,在這一過程中,會增加學生之間的親切感,提供進一步認識的機會。在不同的體育活動中,會認識不同的人,這就意味著體育活動存在許多結識好友的機會,在練習和比賽過程中的接觸與合作都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在體育活動中大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得到強化,人際交往能力也不斷提高。
堅強的意志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衡量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現代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校體育的實踐性、對抗性和競爭性,都需要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以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去面對和解決困難。體育運動中既有身體的疲勞和疼痛,失敗的壓力,也有成功和勝利的喜悅。大學生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態度,以及頑強勇敢克服困難的意志,都可以通過體育活動培養。高校體育實質上是大學生接受挑戰、克服困難、培養品質的一個平臺,堅定的意志,對于培養積極進取精神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表現在智力的正常發展、情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人際關系的協調、意志的堅強等方面,而高校體育對此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體育能夠不斷開發學生智力,穩定其緊張、焦慮情緒,培養健全的人格,協調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從各方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因此,高校體育可作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強實踐力度。
[1]許宇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與作用[J].現代交際,2013,05:185.
[2]蘭旭凌,陳朝兵.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力分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3]劉波.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才智,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