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衛杰(漯河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沙潁河水系控制周口市7085 km2面積,占市總面積的60.9%,是市內第一大水系。有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干支流骨干河道36條。沙河本干地區段主要搞了復堤和除險加固工程;賈魯河本干因系黃泛主道,淤積變遷嚴重,實為一條寬淺式大坡河,如何做到防洪、除澇、灌溉、水土保持等綜合治理,尚待進一步研究;潁河、新運河、新蔡河、汾河、谷河等34條骨干河道,都以不同標準相繼進行了治理,有的進行過多次治理,其中沙河、潁河、清流河、大狼溝、清異河、洼沖溝、人民溝共7條達3-5 a一遇除澇、>10 a一遇防洪標準,但目前潁河、賈魯河、新運河、西蔡河泉河等主要支流及19條一般支流,除澇標準不足3 a一遇,防洪標準不足5 a一遇,仍是周口市農業生產的最大制約因素。
系周口市第二大水系,控制區內2725 km2,占總面積的23.40%,有惠濟河、老渦河、清水河(油河)等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骨干河道19條。最大支流惠濟河,天然河槽標準已達5 a一遇除澇、20 a一遇防洪標準。渦河本干及其支流,因受黃泛淤積嚴重,建國后在不同時期,按不同標準,大都進行了治理。其中渦河、白溝河、鐵底河、大、小新溝、老渦河、蘭河、尉扶河、下大堰溝治理標準達到>10 a一遇標準。
是原沙潁河水系中的黑茨河,在改入茨淮新河后新建立的水系,即周口的黑河流域。控制面積1746 km2,占全市總面積15%。僅次于渦惠河水系,屬第三位,流域面積在100 km2以上的骨干河道有黑河本干及其支流李貫河、晉溝河、老黑河、西名河、皇姑河、崔家溝7條。多年來,在團結治水精神指導下,都曾以不同時期的不同標準進行過治理,特別是1989年以來,豫皖兩省、周口和阜陽兩地區開始協手統一治理黑茨河,大大提高了治理標準,加快了改變農業生產條件的步伐。目前黑河本干達3 a一遇除澇、20 a一遇防洪標準;支流李貫河、晉溝河達5 a一遇除澇、>10 a一遇防洪標準;崔家溝達3 a一遇除澇標準,基本打開了排水出路,為建立排水配套系統工程奠定了基礎。
洪汝河水系,區內僅有項城市南部邊境地帶的南新河東支和西支,分別于項城市的馮莊和張莊進入平輿縣,匯入孟港流入洪河。總計流域面積只有75.90 km2,因此,兩條支流均屬30~100 km2的小型溝河。在面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進行了一般性治理。由于平輿縣洪河標準偏低,洪水頂托倒灌時有發生,澇災仍未得到緩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掌握水旱災害情況,不論災情大小,一律逐年統計入檔,以便掌握災害規律,加強科學防御措施。于1950年至今的56 a間,有40余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其中減產30%以上,成災面積2666 km2以上的大水11 a,平均4 a一遇;減產30%以上,成災666-2666 km2的洪澇災害9 a,平均5 a一遇;減產30%以上,成災666 km2以下的有20 a,平均3 a一遇。
典型年份的洪澇災害如下:一是1953年沙河洪泛,1953年沙河上游洪水暴漲,商水境老堤因陡岸無灘,崩塌決口,淹及商水、項城等縣汾河流域,受害人口33.30萬人,絕收農田面積1061 km2,損失糧食5000萬kg。二是1956年初夏澇。1956年6月全市普降大雨,再加治淮初期,溝河排澇標準低,排水不暢,時值小麥收獲季節,造成水里撈麥,全市受災面積6130 km2,小麥損失霉變1.27億kg,減產2.498億kg。三是1957年渦河洪澇。1957年7月,渦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歷史上黃泛造成河道淤積,水文紊亂的狀況尚未改善,渦河未及治理,因此抵不住上游洪水沖擊,渦河堤岸決溢17處,受災面積339 km2,死亡13人,損失糧食25萬余kg。四是1975年沙河、洪汝河洪泛。1975年沙河上游山區特大暴雨使沙河水位迅速瀑漲。同年8月7日漯河流量3750 m3/s,左岸十五里店管涌決口;8日左岸張灣亦因管涌決口;同日白龜山水庫被迫泄洪3000 m3/s;泥河洼蓄洪堤潰決。為保漯河市及京廣鐵路安全,在霍堰炸口向左岸分洪。與此同時,沙河漯河以上相繼向左岸漫決20余處。以上滔滔洪水涌進西華縣沙潁河之間廣大地區。據統計西華縣受災農田346.60 km2,其中絕收面積271.90 km2,秋糧減產4900萬 kg,倒塌房屋18.48萬間,死亡46人,沖毀橋梁306座等。洪汝河成災面積1021 km2,其中淹沒絕收面積817.20 km2,倒塌房屋42.40萬間,死亡49人,沖毀橋梁364座等。五是2000年外洪內澇災害。2000年7月沙河發生了1975年以來最大洪水,周口站實測流量2900 m3/s,最高水位達49.79 m,超保證水位0.59 m,洪水超保證水位118 h,超警戒水位運行420 h,洪水期間,周口沙潁河兩岸出現管涌、滲水、坍塌、堤防裂縫等險情118處。
一是防洪標準低:全市流域堤防,大多未按規劃標準加高加固,堤防防洪標準<20 a一遇,有的河流根本沒有堤防。二是病險工程多:中小河流的堤防大多存在堤身質量差,斷面不足,河道崩塌等嚴重問題。河道上的涵閘、護岸等建筑物多建于50-60年代,設備老化,年久失修,常年帶病運行,甚至積病成險,工程效益衰減。部分護岸工程因老化,基礎過高,護砌質量差,水流沖刷等原因造成基礎懸空坍塌、滑坡、沖坑等現象,嚴重危及堤防整體安全。三是管理工作薄弱:流域內大多數中小河流沒有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技術力量薄弱,管理經費不足,河道設障嚴重,嚴重影響河道泄洪能力;防洪預案不落實或根本沒有制定防洪預案,一遇大洪水就措手不及。四是缺少治理規劃的指導:由于缺少河流治理或防洪規劃的約束,中小河流治理緩慢。
隨著大江大河重點河段的治理,重要防洪工程失事造成大面積洪澇災害的幾率明顯減少。與此同時,中小河流標準低,病險多,災害面大,損失重等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防洪減災的最薄弱環節,多年來“兩小”治理沒有穩定的資金渠道,投入不足,治理緩慢,管理工作薄弱。小型河道防洪安全不僅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而且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農村等重大戰略目標的實施。
為切實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河道治理工作,逐步提高其防洪能力。多方籌集資金解決工程維修養護經費,對病險涵閘、護岸等防洪除澇工程進行維修養護,使其充分發揮除澇與防洪效益。組織開展河道堤防防洪能力評價,修訂完善重要骨干河道防洪調度方案,加強中小河道調度,妥善處理防洪與排澇的關系,努力減少洪澇災害損失。統籌兼顧,對全市流域河道有長期的治理規劃,實施綜合治理,達到路、溝、橋、涵配套。提高河道泄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