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琪(1.西安石油大學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廠,陜西 西安 710000)
我國油氣田開發的主要對象是我國各地區擁有的能夠被有效利用起來的油氣田資源,依據現有的研究人員對油氣田資源的探尋成果的相關資料,對油氣田資源的能夠被實際開發的可操作性試驗得出的專業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對那些具有一定的工業價值的油氣田資源,綜合這些油氣田的所處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制定出系統的、合理的實際操作性較強的油氣田開發方案,用以滿足我國的生產需求和經濟發展。
油氣田開發是一個對現有油氣開發資源相關知識和實用技術的不斷重復、并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完善原有的油氣田資源的相關信息,進而對我國的油氣田資源進行從有效開發到合理充分的利用的整個過程,它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油氣田資源的地震勘探階段,初步尋找并確定油氣田資源的位置;第二個階段是評價階段,主要分析油氣田資源的具體信息;第三個階段是投入開發階段,主要是在對油氣田開發的準備工作完全完成的基礎上正式開始開發油氣田資源;第四個階段是調整階段,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合理充分的利用各種油氣田開發的相關技術對油氣田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并在開發過程中結合出現的相關問題對原有的油氣田開發方案進行分析和調整,以求獲得油氣田開發的最大經濟產值。
我國的油氣田開發工程不僅僅是單純的對油氣田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它更是一門能夠教會油氣田開發的相關工作人員有效認識油氣田資源的特點,并且能夠將所學到的有關油氣田資源開發的相關知識充分利用到指導我國油氣田資源開發工程中去的具體的科學技術學科。我國油氣田開發工程的基本內容是立足于現有油氣田資源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建立油氣田資源所在的地質模型和油氣田資源開發的工程模型,運用相關的油氣田資源開發的技術設備和方法去達到最高效率的開采油氣田資源的目的。
雖然我國政府早已重點關注并進行油氣田開發工程的項目研究,但是我國的油氣田開發工程仍然面臨著很多困境和難題。首先,我國近年來油氣田資源的勘探人員發現的新油氣田資源大多都是一些低滲透的油氣田資源,這些油氣田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是我國現有油氣田資源開發技術難以動用的資源。除此之外,油氣田勘探技術人員還發現了一些雖然油氣含量較高但是埋藏較深的油氣田資源,這種油氣田資源在短期內也難以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其次,我國的較早發現的一些老油氣田資源在對油氣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油氣田資源的含水率較高,這就導致了油氣田資源的開發有效率大大降低了;最后,在我國油氣田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技術人員往往會對油氣田資源采用三次采油的方法,從而有效提高對油氣田資源的原油采集率,但是這種采收原油的方法會給油氣田資源所處的環境區域產生一定的污染問題,這也是我國油氣田開發工程的相關工作人員在開發利用油氣田資源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并能夠提出相應解決對策的問題。
我國油氣田開發工程所面臨的這些困境要求我國的油氣田開發工作人員解決原油開采效率不高、油氣田單井產值較低、油氣田資源勘探的成功幾率不高、已發現并開采的老油氣田資源的剩余油氣資源需要繼續尋找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則要求了我國在油氣田開發工程中實施先進的油氣田開發相關技術。
由于我國油氣田資源的特殊性使其能夠有效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促進我國的油氣田開發工程的不斷發展,主要變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即是生物工程技術中的微生物勘探技術,這項技術被有效利用到我國油氣田資源的勘探期間,它能夠對我國的油氣田資源進行有效的區域確定從而大大降低盲目尋找油氣田資源所產生的經濟成本。同時微生物勘探技術能夠有效指示并分析出勘探區域的地質構造,這樣就為油氣田勘探人員發現多種不同類型的油氣田資源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在對一些老油氣田資源的周圍區域進行勘探時能夠有效發現剩余的油氣田資源。第二個方面是生物工程技術中的微生物采油技術,它不僅僅能夠通過從單井激勵、強化水驅等方式提高油氣田資源的資源采收率,而且微生物采油技術能夠對油氣田開發工程中所帶來的地質破壞和生物傷害以及相關環境問題進行一定的修復和處理。
雖然納米技術在我國油氣田的開發工程中僅僅處于初步發展的狀態,但是納米技術在對油氣田資源的開發中有著極大的可利用空間。目前已經開發出來的并能夠得以利用的納米科技方面的技術主要表現為納米分子沉積(MD)膜驅油技術,這種技術能夠有效將油氣田資源中的原油資源有效的提取出來,提高了油氣田開發工程中的原油資源采集率。同時,納米分子沉積(MD)膜驅油技術還具備其它油氣田資源開發技術所不能與之比擬的優勢,它在油氣田資源開發工程中所運用到的整體工藝并不復雜,同時它對原油資源的采集率高,并且對油氣田資源所在地區的地質破壞率低,已經被運用于我國一些油氣田資源開發的工程中尤其是我國在東北地區的油氣田開發工程中并取得了客觀的成果。
開發地震技術主要是油氣田資源的相關開發人員通過利用現有的已經成熟的地震勘探相關技術,對油氣田資源處于靜態情況下和動態儲存的情況下顯示出來的不同特征而利用的符合條件的地震數據處理技術,并綜合應用與油氣田資源開發工程相關的地質知識、鉆井知識及測井技術的相關知識等涉及到多方面學科的資料進行數據分析,開發地震技術能夠準確探測并劃分油氣田資源的分布區域和分部形態,對油氣田資源所處的地質中巖石或者斷層等一系列情況進行分析,從而對我國已經發現的油氣田資源的相關特性進行更加精細的預測,它能夠在我國油氣田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對油氣田資源存在變化性的特點進行及時的動態的監測。開發地震勘探技術比常規的油氣田資源開發中運用的地震勘探技術要更加先進,它對地震數據的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能夠進行更加精確的分析,它在數據采集上所用的方式和資源相關數據信息的處理也較常規的地震勘探技術要更為先進。
現階段,我國已經被研發并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的開發地震勘探技術主要表現為時間推移地震技術、井間地震技術和多波多分量地震技術三種技術。首先,地震技術中的時間推移地震技術主要是指油氣田資源的相關開發技術人員通過對同一個油氣田資源在不同的時間段對其進行的多次地震勘探,由于油氣田開發工程的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相關措施會對油氣田資源的一些最初探測所得出來的特性產生變化,所以在不同時間段對同一油氣田資源進行的多次地震勘探往往能夠得到油氣田資源的多組有差異性的地震數據信息,技術人員能夠通過這些不同的數據信息了解到油氣田資源相關的地震差異剖面,這樣就能夠對油氣田資源中的流體流動、壓力變化、溫度變化等一系列由開發措施引起的相關效應成像。時間推移地震技術能夠對開發過程中油氣田資源的不斷變化所呈現的動態數據進行連續性的有效監測,降低油氣田資源開發工程中的一系列風險,減少由于油氣田資源的開發從而給環境帶來的一些污染問題。其次,地震技術中的井間地震技術它的主要特點是它在對油氣田資源開發工程中的相關數據采集方式與眾不同,主要表現為震源在單井井下激發的數據采集方式和檢波器在相鄰單井或多井井下接收的數據采集方式,它獨特的數據采集方式能夠對油氣田資源分析出二維甚至三維的數據體系,結合井間地震技術高分辨率的優勢從而有效直觀地對油氣田資源進行精準細致的描述,這就促使了井間地震技術有效彌補了測井方法不能充分反映井間儲層的構造形態和物性變化特征和地面地震技術由于分辨率太低而無法滿足油氣田資源描述需求的不足,它能夠動態監測油氣田資源并準確劃分出剩余油氣田資源的分布范圍。最后,地震技術中的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對油氣田資源進行縱向和橫向兩種地震勘探技術的聯合勘探,使油氣田開發工程中出現的一些異性問題產生了能夠得以解決的可能性。
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在我國的研究開展較早并早已作為一項比較成熟的油氣田資源開發技術而被應用到油氣田開發工程中去,它最初是為了滿足油氣田資源的工程師在面對不同油氣田資源的開采情況下,能夠有效預測油氣田資源的動態情況從而對油氣田資源進行有效開采的技術需要而被技術人員研發出來的。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對油氣田資源中流體滲流規律的描述從而建立相關數學模型,同時油氣田開發的相關工作人員在利用計算機的基礎上對此數學模型進行數值求解最終才得以實現的,它能夠大幅度控制和降低油氣田資源開發工程中所存在的相關風險。已經較為成熟的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已經成為預測我國烴類油氣田資源動態狀況的一種有效工具,適應了油氣田資源的相關工程研究的需求,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并得以完善。
縱觀我國油氣田開發工程的總體發展情況,我國的油氣田開發已經取得了一定的較為可觀的成績,但是仍然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和不足,要想有效彌補我國油氣田開發工程中的不足,有效控制并防范我國油氣田資源開發工程的所可能出現的一系列風險,則要求油氣田開發的工作工作人員能夠有效利用我國現有的這些先進的油氣田資源開發的相關技術,實現我國油氣田開發工程經濟效益的最大實現。
[1]楊金華,郭曉霞.世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態勢與其啟示[J].石油科技論壇,2014(05).
[2]張仕民,梅旭濤,王國超,李亨濤,王宏生.油氣管道維搶修方法及技術進展[J].油氣儲運,2014(11).
[3]趙瑞林,耿斌,郭兆剛.水平井地質導向與測井資料解釋方法研究[J].化工管理,2014(15).
[4]匡玲,馬獻珍.開發低滲油氣藏的三大“撒手锏”[J].中國石化,2012(04).
[5]趙有道,楊志煒.低孔、低滲油氣層試油氣的探討[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4(05).
[6]武恒志.低滲油氣田高效開發鉆井技術研究與實踐[J].石油鉆探技術,2012(03).
[7]黃燦,許發年,盧文濤.天然裂縫性油藏數值模擬研究新方法[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3(19).
[8]伍勇,蘭義飛,蔡興利,劉志軍,張建國,紀文娟,張軍祥.低滲透碳酸鹽巖氣藏數值模擬精細歷史擬合技術研究[J].鉆采工藝,2013(02).
[9]劉福剛.酸化壓裂技術在油氣田開發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