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鵬(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研究領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環境的污染,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使得傳統能源行業也逐漸被人們遺棄。當人們將研究目標轉向新型能源時,卻發現能源的儲變技術成為了制約新型能源快速發展的瓶頸因素。傳統的一次電池的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缺少再利用性等問題,促使可重復利用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引起了人們的研究興趣。高比能鋰離子二次電池,是通過鋰離子的嵌入/脫出而實現能量轉化的,具有環境污染小,制作簡單等一系列的優點。
現階段鋰離子正極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到金屬系材料,可是大部分金屬系材料理論容量偏低,這成為它們不可逆轉的缺點。而釩系材料中的單斜晶體LiV3O8的較高的理論容量,低廉的成本,簡易的合成方法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的研究。當然,LiV3O8材料本身也有制約其發展的因素,較差的循環穩定性成為了對其改性的主要對象,對其進行改性的方法主要為摻雜改性,可以分為單質子摻雜、雙質子摻雜、間隙摻雜這三個主要方面。
單質子摻雜根據其不同的摻雜位置又可以分為鋰位摻雜,釩位摻雜,氧位摻雜這三個主要方面。
迄今為止,對鋰位摻雜的元素有Na+,K+,Mg2+,Ca2+,Ba2+。
Kumagai等通過高溫固相法來合成Na+取代Li+的材料Li1-xNaxV3O8,合成的材料具有著理論容量的80%,通過XRD發現材料的晶胞體積隨著Na+摻雜而增大,電化學性能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具有相似半徑的離子來取代釩位離子被廣泛的進行了研究,如Ce3+,Ni2+,Mn2+,Mo6+,W6+,Ti4+,Co2+,Al3+,Fe3+,Nd3+,Zr4+,Ga3+,Co3+,Mn4+,Y3+,Er3+元素均被探索。
Liu等通過將Li(ac)·2H2O,Ni(ac)2·4H2O,V2O5以及過量的草酸以一定的摩爾比進行0.5h研磨,然后煅燒得到LiV2.95Ni0.050O8展現出最小的顆粒形貌。材料展現出了285mAhg-1的初始比容量,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
陰質子對于氧位的取代,目前的探索較少,研究者們成功的將F-,Cl-進行了摻雜。
Liu等人利用F-成功的取代氧原子,通過將LiF等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摩爾比進行固相法來合成F-摻雜的改性材料。采用高溫煅燒后將材料進行急速冷卻的方法來合成材料LiV3O8-xFx。SEM發現摻雜后的材料表面形貌變得光滑,通過電化學性能測試,發現改性材料的循環可逆性較好。
現階段對于雙質子摻雜的研究只進行了Y3+與F-以及Co2+與F-陰陽雙質子摻雜。
Wu等人按照一定原料配比進行實驗。采用固相法充分研磨后,在管式爐中里煅燒得到電極材料。通過在電壓區間為1.8-4.6V上,以及電流密度為0.25C的進行充放電測試,發現Li1.38V2.99Co0.01O7.98F0.02的首次放電容量為233mAhg-1,經過40個周次的循環以后還能保持192mAhg-1。
間隙摻雜又名中間層摻雜,是通過外部元素直接進入本體材料LiV3O8的單斜晶胞之中。
如Feng等人成功地進行了B的中間層摻雜,以B粉為原材料,在80℃保持機械攪拌0.5進而形成橘黃色粘性液體,將液體在100℃下干燥3h,經過煅燒得到材料。經過100個周次的循環以后,B-LiV3O8放電比容量維持為232.5mAhg-1。
通過上述總結,發現作為正極材料的LiV3O8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盡管LiV3O8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基礎性問題有待研究。在未來,有關釩酸鋰的摻雜改性研究將會繼續得到進行,相信經過廣大研究者的努力,正極材料LiV3O8自身的電化學優點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成為新型電池材料的主力軍。
[1]李偉偉,姚路,陳改榮,席國喜.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進展[J].電子元件及材料,2012,31:77-81.
[2]蔣兵.鋰離子正極材料的發展現狀和研究進展[J].湖南有色金屬,2011,21:39-42.
[3]李恒,張麗鵬,于先進.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究進展[J].2012,31:1486-1490.
[4]劉永梅,李惠娟,倪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釩酸鋰的研究進展[J].2011,40:513-518.